定 价:108 元
丛书名:本书受到北京市支持“双一流”高校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代码为ZF20281806
当前图书已被 1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高霞著
- 出版时间:2020/1/1
- ISBN:9787313222992
- 出 版 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H3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是“当代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前沿文库”系列之一,对朗读这一测试任务,特别是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朗读行为,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研究,旨在揭示朗读与外语能力测量的关系,以使朗读题型得到合理的利用,更好地服务中国英语教学。
朗读作为一项传统的教学方法,一直在语言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测试领域里,朗读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里说的“测试”是广义的,包括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能力测试、语言病理学中的测试,等等。在失语病研究中,朗读测试用来诊断失语病人脑部损失的部位(Patterson,1978;Coltheart,1985;Ellis&Young,1988;Hillis&Caramazza,1991.;Levy,etal,2003);在美国的英语母语教学中,朗读测试被用于诊断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阅读障碍,也被用来测量阅读流利程度和总的阅读能力(Fuchsetal.,1988,2000,2001;Marston,1989;Pinnelletal,1995;Cough,Hoover·,&Perterson,1996;NRPReport,2000;Kuhn&Stahl,2000;Howe&Shinn,2001;Wiederholt&Bryant,2001;Rasinski,2003);在外语测试中,朗读任务常作为口语能力测试的一种题型;在我国各类外语测试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目前对朗读的研究多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为对象,对外语学习者的朗读行为则鲜有问津。作为外语测试任务,朗读究竟测试什么?是外语学习者的口语能力,阅读能力,还是总体上的外语语言能力?朗读任务是否可以用来区分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水平的高低?
本书对朗读这一测试任务,特别是外语学习者的朗读行为,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研究,旨在揭示朗读与外语能力测量的关系,以使朗读题型得到合理的利用,更好地服务中国英语教学。整个研究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理论基础探索,目标是构建朗读能力成分模型。在综合分析朗读的神经传递过程、阅读的心理过程、言语计划、言语生成及对失语病人的朗读研究等有关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探讨朗读的本质。朗读时,朗读者是在理解篇章的基础上,制订言语计划并将其转化为有声言语,即读者接触到了别人建构的现成的外部书面言语,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言语,然后再转化输出为自己的外部口头言语。文本输入激活心理词库中的词目,这些意义单位聚集在短时记忆里,直至形成一个命题,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图式相互作用,得出篇章意义;同时,文本的视觉形象激活心理词库中相应词的语音,用于制订言语计划。文本输入不同时,三条路径——视觉词汇路径、语义路径和语音路径——被激活的程度不同,所得到的注意力的权重也不同,三条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言语计划;而对篇章意义的理解,又影响言语计划中的语音、语调及断句处理。最后,发声机制将内在的言语计划转化为有声语言,而监控机制则对言语计划和外化的有声语言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现错误则进行分析,进而自我修正。朗读时,朗读者对篇章的理解和言语计划的制订同时进行,即朗读中概念生成机制(conceptualizer)和形式合成机制(fomulator)合二为一,信息处理在各个部分平行进行,交叉相互作用。对朗读心理过程的分析表明,朗读不是一个机械的发声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心理、生理变化的人类驾驭语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