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2019年中国经济学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随着写作团了人的不断扩大,本尽收眼底伯专题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固定化,以期对专题进行长期的跟踪梳理,更好地把握其演化的脉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国的理论之树才更加根深叶茂。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3日下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在同年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指出,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需要遵循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提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习总书记为什么在当下提出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主要原因就是“理论上可能、实践上需要”。
从“理论上可能”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具备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的基本理论元素。构建新的理论学说和体系,首先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面对问题、解释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新的概念、范畴、理论,并揭示出不同概念和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因果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这些概念、范畴、理论系统化为理论学说和体系。
在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经济建设、制度创新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丰富的中国经验基础上已经总结提炼出了一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理论新观点,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理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创新驱动发展理论、新型工业化理论、新型城镇化理论、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等等。这些理论和观点的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奠定了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背景和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要求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定了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还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的运行体制和机制;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要求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和实践创新,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强大动力系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四化同步”理论要求在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中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不同发展道路。
黄泰岩,1957年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5年投笔从戎,成了坦克兵。197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攻读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8年留校任讲师。1992年被特批为教授。现为辽宁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
总论 中国经济学学科体系研究新进展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当代价值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学科体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上篇 理论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一、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三、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回顾与展望
四、收入分配问题
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六、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第二章 国际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
二、"逆全球化"现象及其原因
三、国际资本流动效应
四、对外贸易与产业转型升级
五、扩大开放与经济安全
六、比较优势的争论
七、“一带一路”倡议的意义和实施
八、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宣示
第三章 经济史学研究新进展
……
下篇 应用经济学研究新进展
《中国经济学发展报告(2019)》: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1.新时代公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的关系
庞庆明认为,新时代中国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又相互影响的资本——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公有资本具有劳动人民平等占有性、有计划运行性和收益共享性,规定了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而私人资本则具有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和在国家引导下自觉服务社会主义的二重性。基于公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的特性,新时代调整和完善资本结构必须坚持以公有资本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坚持公有资本为主体,要求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共同领导、影响私人资本运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求以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资本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演进的逻辑
白永秀等系统梳理了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在我国的演进轨迹,将其分为“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同等待遇论”“同等地位论”五个递进阶段。在此基础上概括了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就历史逻辑而言,非公有制经济思想的演进遵循“发展需求一理论突破一法律与政策支持一成长壮大一新的发展需求一新的理论突破一新的法律与政策支持”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驱动、循环往复、向前迭代的过程;就理论逻辑而言,非公有制经济思想遵循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并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显示出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双轨制特征和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辩证统一,演进于所有制结构改革与市场机制培育的统一过程中。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第一,进一步阐释公有制能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庞庆明认为,从可能性来看,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机制分别作为容纳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具有相互兼容的生产力基础、政治基础、手段基础和目标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机制都与国内国际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相适应;都是以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监管为前提;都构成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都具有兼顾公平和效率的目标要求,并在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前提下,使社会主义的实质公平与市场机制的运作效率达到辩证统一。从必要性来看,公有制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通过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可以有效实现公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全体人民增加更多社会福利;市场运行以公有制为载体,能够使人们减少或克服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固有弊端或消极影响,使资本收益分配兼顾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个人利益,并确保政府调控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二,强调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张开等指出,市场具有手段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产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即市场手段属性不断催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属性与社会主义目的之间的矛盾。必须考虑党和政府的作用,充分认识包含政府、资本和劳动的“三主体范式”,构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动态结构,引领和驾驭市场生产关系属性,有效化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