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逻辑:内在机制与实践案例
定 价:235 元
丛书名:人大农经精品书系
- 作者:钟真
- 出版时间:2020/4/1
- ISBN:9787521812701
- 出 版 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F324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回答了未来中国“谁来种地”的重大战略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思想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书将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整体框架,利用大量调查数据和案例资料,对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发展格局、要素投入特征、农业社会化服务状况以及土地流转、生产效率、经营收益、分化异化等诸多争议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分析,并以百余个案例的形式从微观角度鲜活地呈现了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这些内容可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制定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长期以来,“大国小农”一直是中国农业的基本格局。回望过去70年,中国农业一直在“分”和“统”两个“极端”的中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最佳均衡点。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形成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探索确立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都是在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最优农业经营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农业经营的主力军是经过土地改革后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家庭。但是,私有化条件下的小农户总体上缺乏足够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效率极低。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快速恢复城市建设和实现工业化起步的战略需求也是不相匹配的。为此,1951年中央发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鼓励农民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进行互助合作和成立互助组。但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的自发趋向,把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轨道上来,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共中央于1953年开始,连续做出合作社化的相关决议,强力推进集体所有制形成。截至1956年底,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大多数省(区、市)实现了高级形式的合作化。截至1957年底,除部分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全国个体农户的比例只剩3%,生产队一级的基层集体所有全面提高。至此,我国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初步形成,集体所有制和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经济已经在农业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地位。换言之,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经营全面取代了土改后基于私有制的家庭经营。
按照当时中央的思路,人民公社是合作社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要积极推进从生产队小集体所有制向人民公社大集体所有制转变。于是1958年8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指出:“人民公社的组织规模以一乡一社、2000户左右农户较为合适,并给出了小社并大社进而升级为人民公社的做法和步骤。”中央试图以人民公社的形式,使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从而全面实现全民所有制。此后,农村基本核算单位上调至人民公社,实现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完全公有化、农村经济活动的高度集中统一化、农民收入分配的极大平均化。这实际上走向了一个极端,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从基于合作的小集体上升为大集体,诱发了大量经济和社会重大问题。
收起全部↑
钟真,男,浙江桐乡人,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农业经济教研室副主任,兼任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农业发展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政策分析、农户经营行为、农业社会化服务。近年来在《China Economic Review》、《管理世界》、《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含合著)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的多项。曾获第六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论文奖)等学术奖励。
综合篇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演化与走向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性脉络
第二节 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态势
第三节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政策体系的建议
第二章 谁在从事农业规模经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成长特征分析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特征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核心成员特征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特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地流转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第一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流转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整治
第三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土地利用意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劳动配置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第一节 不同主体类型的劳动力配置
第二节 不同生产经营环节的劳动力配置
第三节 不同来源地与工作方式的劳动力配置
第四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劳动力配置效果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投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第一节 农业经营主体的固定资本投入
第二节 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借贷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社会化服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第一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供求情况
第二节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与自身影响
第三节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政策性支持与未来发展意愿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专题篇
案例篇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