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古典中国的书话、笔札与讲论,是作者的思想学术随笔。本书共收录文章60篇,内容涉及对中国思想史重要问题的探寻,对现当代学者的追思,对传统中国文化大义的探讨等,也有作者对图书馆的记忆,对阅读书籍的建议等等。作者文笔风雅,思想深邃,引经据典,展现出文人学者关注民生民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以及关注传统传承、居安思危的人文反思。
不寐 (代序)
一
非常熟悉的电影镜头出现在眼前了:一长串天花板的灯光或明或暗地交替掠过,穿过长长的走廊进入手术室,恍然置身于许多电影结局里那些抢救英雄或濒死证人的场景。我躺在手术床上,旁边个头一般高的两三护士正在准备手术器具;我说你们这里真是神仙的地方,四季恒温、没有一点细菌,完全不知外面的世界很灰很霾。她们说,全年二十二度,我们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麻醉师帮我插管,发现我体态僵硬。嗨,到我们这里来没有不紧张的(记得签字时麻醉师强调过有多种可能死在手术台上:大出血、窒息、突然休克等)。你一点不像六十岁的人呀,在做什么事?教书的,教中文。那么有没有什么新书推荐给我们看呵。呵,新书?我不大看新书,看旧书。可是我还是努力在大脑里搜索着推荐什么书给她们,大脑里快速进行书与人、书与书之间的匹配对应选择,但不久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五个小时的全身麻醉手术结束后,回到病房,我居然还在想,应该推荐什么书却没有来得及推荐。尤其想起作为教中文的老师,是否与医生未能及时抢救病人一样失职。这表明我的大脑经过这么一关机一开机,并没有坏掉。同时也想起那个手术室里的情景:据说,所有的手术中,颈部的手术是场面最惊心动魄的。试设身处地想一想吧:半夜三更的,那些温室里的花朵,面对着一个又一个颈部狰狞的情景,居然不会恶梦连连?再想想,如果她们不说话,只是默默工作,那多么恐怖?
所以,手术室里的对话,多么重要。安慰了病人,也消除了陌生;减压了工作,也舒缓了人生。语言的功能,不仅是实用,也不仅是敬拜,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将一个死寂、残酷的空间,化而为温暖、有情意的空间。等闲引颈成一快,方知花容不失色。我突然因医生而理解了中文,或者因中文而更理解了医生。
我更因此而想到了诗经里的“兴”。“兴”是引子、是召唤、是叫魂。为什么总是要拿一些不相干的花花草草,来引起下文?原来那些不相干的辞语,都是有魔力的符咒,召唤着一个有生命的、可以感通、理解与把握的外部世界。
(节略)
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江南文学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国诗学之精神》(1991)《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1993)《灵根与情种:先秦文学思想研究》(1994)《诗与文化心灵》《200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