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核心理论是粘性预期理论。该理论为克服政府与公众预期不一致造成的经济波动和政策效率降低问题,试图通过公布政策目标、政策规则和政策手段,以及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声誉,实施透明政策,传递政策信息,引导公众配合政府政策,稳定公众预期,进行预期管理,以提高政策效率,减少经济波动和不确定性。
适读人群 :经济学和经济史研究者、经济学者、经济史学者、各高校经济系学生及其他经济学衍生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者。
《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荣获了中国经济学界*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
知识产权出版社领导和编辑提出要统一装帧再版从1984年起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的几十本著作,他们最终精选了20多部作品再版。他们要我为这套再版著作写序,我答应了。
趁此机会,我想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是为纪念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孙冶方等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杰出贡献而于1983年设立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最早设立的基金会。基金会成立36年来,紧跟时代步伐,遵循孙冶方等老一辈经济学家毕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在经济学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学术新人发掘培养等方面不断探索,为繁荣我国经济科学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主办的“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著作奖、论文奖)是我国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是经济学界最具权威地位、最受关注的奖项。评奖对象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在国内外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评选范围包括: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国民经济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实践中热点问题的理论研究。强调注重发现中青年的优秀作品,为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建设,为繁荣和发展中国的经济学做出贡献。自1984年评奖活动启动以来,每两年评选一次,累计已评奖17届,共评出获奖著作55部,获奖论文175篇。由于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评奖过程一直是开放、公开、公平、公正的,在作者申报和专家推荐的基础上,由全国著名综合性与财经类大学经济院系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科领域研究所各推荐一名教授组成的初评小组,进行独立评审,提出建议入围的论著。然后由基金会评奖委员会以公开讨论和无记名投票方式,以简单多数选定获奖作品。最近几届的票决结果还要进行公示后报基金会理事会最终批准。因此,所有获奖论著,都是经过权威专家几轮认真的公平公正的评审筛选后确定的,因此这些论著可以说代表着当时中国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最高水平。
作为17届评奖活动的参与者和具体操作者,我不敢说我们评出的获奖作品百分之百代表着当时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但我们的确是尽力而为,只是限于我们的水平,肯定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总体来说,从各方面反映来看,获奖作品还是当时最具代表性和最高质量的,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知识产权出版社重新成套再版获奖专著,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首先,有助于人们很好地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改革及其带来的经济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改革开放40年使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穷落后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艰苦奋斗于2009年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新奇迹。翻阅再版的获奖专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40年经济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这里有对整个农村改革的理论阐述,有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解释,有关于财政、金融、发展第三产业、消费、社会保障、扶贫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有对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经济结构、产业组织变动的深刻分析,有对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和中长期发展的深入研讨,等等。阅读这些从理论上讲好中国故事的著作,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巨变的内在原因和客观必然性。
其次,有助于我们掌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进程和走向。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是在由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经济理论指导下顺利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由于获奖著作均系经济理论力作,我们可以从各个时段获奖著作中,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怎样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因此,再版获奖著作,对研究中
国经济思想史和中国经济史的理论工作者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有助于年轻的经济理论工作者学习怎样写学术专著。获奖著作除少数应用性、政策性强的以外,都是规范的学术著作,大家可以从中学到怎样撰写学术专著。获奖著作中有几套经济史、经济思想史作品,都是多卷本的,都是作者几十年研究的结晶。我们在评奖过程中,争议最少的就是颁奖给那些经过几十年研究的上乘成果。过去苏星教授写过经济学研究要“积之十年”,而获奖的属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专著,更是积之几十年结出的硕果。
是为序。
张卓元
2019年5月
李拉亚,男,1955年出生。湖南理工学院数学专业1977级学生。1982年3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于1984年获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88年3月至1994年11月在国家信息中心工作,并于1989年8月至1990年6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1992年3月 至1993年3月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1997年1月至2010年3月,先后就职于美国德州议会预算局和美国德州州务卿办公室,从事数据分析处理工作。2010年3月至2018年8月担任华侨大学全职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18年9月起,担任温州商学院特聘教授和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温州研究基地主任。
导 言
0.1 构造理论的基本命题
0.2 理论的实证方法
0.3 本书的研究对象
0.4 预期命题的理论意义
0.5 通货膨胀定义
第一篇 通货膨胀理论基础
1.1 从何处着手
1.2 节点定律和网络定律
1.3 流量、存量运转过程个别描述
1.4 流量、存量运转过程整体描述
1.5 国民经济循环的平衡与非平衡
2.1 瓦尔拉斯的总供给、总需求定义
2.2 凯恩斯的总供给、总需求定义
2.3 国民经济核算的总供给、总需求定义
2.4 总供给、总需求三种定义的区别
2.5 潜在总供给
2.6 总供给、总需求的测量
2.7 超额总需求
2.8 供给、需求概念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二篇 通货膨胀的内在形成机理
3.1 总需求微观层次上的形成
3.2 总需求宏观层次上的形成
3.3 国民经济内在不稳定的根源
3.4 消费函数
3.5 投资函数
3.6 总需求函数
3.7 总需求模型Ⅰ
3.8 总需求模型Ⅱ
4.1 微观层次上供给行为分析
4.2 经济规模与技术进步对总供给的影响
4.3 投入要素的确定
4.4 短期总供给函数
4.5 长期总供给函数
4.6 总供给约束
第三篇 通货膨胀运行机理
5.1 总需求、总供给与通货膨胀总缺口的关系
5.2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
5.3 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5.4 预期型通货膨胀
5.5 结构型通货膨胀
6.1 货币需求函数
6.2 货币流通速度
6.3 货币供给的决定
6.4 货币交易方程式
6.5 货币的传导机制
6.6 利率理论
7.1 通货膨胀双缺口模式的基本框架
7.2 两种短缺缺口的区分
7.3 配给造成的短缺缺口的形成机理
7.4 价格刚性造成的短缺缺口的形成机理
7.5 价格缺口的形成机理
7.6 通货膨胀双缺口的测定
8.1 总模式的表述
8.2 调控规则与经济预期
8.3 计划调控
8.4 货币调控
8.5 综合调控
8.6 产出水平的决定
8.7 通货膨胀的决定
8.8 政策规则的形式
8.9 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
9.1 预期的信息基础
9.2 预期的假设条件
9.3 预期形成过程
9.4 预期粘性的实证分析
9.5 预期的不确定性
9.6 预期的效应
9.7 预期作用下的政策成效
第四篇 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理论
10.1 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
10.2 政策有效还是无效
10.3 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10.4 政策信息传递与政策规则
10.5 总需求管理政策
10.6 总供给管理政策
11.1 通货膨胀负效应分析
11.2 通货膨胀正效应分析
11.3 通货膨胀正负效应的权衡
11.4 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
11.5 最小代价的静态与动态讨论
参考文献一
参考文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