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灾害危机研究(第十一辑)》重点关注大数据与风险治理、灾害应对、危机响应间的交互。大数据不仅仅是数据本身,还可以理解为一项技术、一种理念。目前来看大数据在商业领域已得到相对充分的应用,而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大数据的关注也日益显著。特别是在风险灾害危机的非常规时刻,决策需要基于信息,大数据一定程度上能满足部分信息需求。
本辑既包含从文献计量角度对应急管理理论、应用与前沿的梳理与总结,也有将深度和强化学习视角应用到邻避风险等社会治理领域中的探讨,同时关注在大数据应用中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问题。本辑在综合应急管理制度研究、社会风险治理研究等栏目中同样也会探讨校园安全等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前 言
在今天的全球风险社会和中国高风险社会中,风险、灾害、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已无须多言。如果说进入风险社会意味着一个时代性的转变,那么人类如何与风险、灾害、危机共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紧迫的研究主题。
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中国又相继经历了南方雪灾(2008)、汶川地震(2008)、玉树地震(2010)、舟曲泥石流(2010)、温州动车事故(2011)、芦山地震(2013)、鲁甸地震(2014)等重大突发事件,在灾难中前行。在这十年中,伴随着管理实践的进步,我们的研究也在不断发展,从最初的理论引介到跨学科理论框架的构建,再到规范的实证研究与积极的政策建言,在探索中发展。目前,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已经是江苏省和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也设有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的二级学科博士点,形成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承接了一批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推动风险、灾害、危机的跨学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我们构建的跨学科理论框架中,风险、灾害、危机既代表了不同的学科传统、研究范式,也代表了从风险到危机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因此,我们将刊物取名为《风险灾害危机研究》。这既代表了我们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理想,也表明了我们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办刊理念。因此,只要符合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我们欢迎任何学科关于风险、灾害、危机的研究。
2014年,我们有幸获得了美国唐仲英基金会的慷慨资助,开始以南京大学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为基础建设多学科研究平台,出版《风险灾害危机研究》便是其中的任务之一。我们希望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将《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办成一份高质量的学术刊物,推动国内的风险、灾害、危机的多学科研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风险灾害危机研究》实......
童星,男,1948年生,哲学学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社会保障、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管理等。1982年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等专著八部、《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等教材十余本、
风险灾害危机多学科交叉研究
系统性金融风险治理——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张文璇 张海波/3
非传统安全在中国:研究、实践及二者的交互 徐晓林 毛子骏 朱钰谦/26
应急管理数字化理论、应用与前沿
——基于文献计量的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 董晓松 田慧 赵星/49
综合应急管理制度研究
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背景下的中国应急管理研究(2003~2020年):历程、热点与展望
——基于CNKI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李琼 杨洁/79
中小学校安全风险管控机制研究 吴晓涛 杨颖/107
灾害应对组织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以台风“利奇马”应对为例 郭雪松 黄纪心/128
元监管“次生风险”之先定规范机制研究
——以欧盟GDRP数据控制者为例 党俊琦/151
社会风险治理研究
基于气象的特大城市运行风险治理多层次联动响应体系研究
——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 张良 秦雪/169
风险感知与决策研究
让行驶更安全:有动线的交通警告标志对驾驶员感知和行为的影响 李首位 刘萍 郭艳/191
公众对重大石化项目接受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惠州市大亚湾区的实证分析 卢文刚 连伟城/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