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缄默维度是在语言关闭的缄默中,转向静的深度体证,具有渊与根两个特征,集约表达为“藏心于渊,美厥灵根”,诗意表达为“氤氲一气似初春”。《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从孔子观周见金人“三缄其口”开始,以方以智证成太极丸春结束,选取颜回、言偃、扬雄、周敦颐、朱熹、杨简、文天祥、王阳明及其后学胡直与万廷言、刘宗周、王夫之等重要儒者,溯源至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先秦流派的展开与互动,围绕罕言与雅言、深静与真动、冲然与恬愉、主静与持敬、艺术大美与道德至善等重点问题,挖掘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的深蕴及特质,并展望其在现代语境的展开,重写中国儒学史。
中国传统的孔子之学研究主要以《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为圭臬。《四书》收录孔子之言,然而考孔子之所言,必有其所以言者;《孔子家语》《论语·乡党》记述孔子之行,然而考孔子之所行,必有其所以行者。深究孔子之所以言、所以行,由流寻源,以末求本,其根源在于儒学缄默维度,这一传统源远流长,如尧之“安安”、文王之“穆穆”。本书以“中国儒学缄默维度”为题,所谓缄默,非不言之默,而是言之所以言之默。缄默不言是手段,默识躬行是目的,由道德修养功夫而获得生生之仁的切实体验,体验的丰富内容难以用日常语言表述。缄默维度多由无欲主静进入,洋溢着深静之美,如陈献章“半属虚空半属身,氤氲一气似初春”、万廷言“一泓青玉涵秋月,寒尽从前喜躁魔”、刘宗周“静气如山”。研究儒学缄默维度不仅有其内在价值,而且作为儒学经典文献等显性维度的依据,其重要性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显性维度。儒者内在的精神追求并一定要见诸语言,缄默维度的经验大多秘而不宣,致使研究困难重重,但鉴于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特殊的重要性,又值得为之探险。
中国儒学缄默维度成形于孔子与颜回,《论语》所载孔颜论学语为核心文本,向前可追溯至《孔子家语·观周》金人“三缄其口”.延及南容谨言、言偃雅言。以缄默维度为中心,向外辐射,如《礼记·孔子闲居》“夙夜其命宥密,无声之乐也。”由“无声之乐”追问“元声”,以及王阳明九声四气宣天机;又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明者,吐气者也,是故外景;幽者,含气者也,是故内景”。由内景与外景之光明,展现杨简“内虚外应无不烛”、文天祥“大光明”与王阳明“此心光明”;幽含气,关联着扬雄以玄发气、“藏心于渊,美厥灵根”、周敦颐“中养澄静源”、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胡直“圣关渊诣,心印独握”;又如《孔丛子·记问》孔子答子思“心之精神是谓圣”,由此发展出儒学的“精神”“精”“神”道体以及相应的功夫论;又如《庄子·人间世》孔子答颜子问心斋:“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庄子诠释的孔颜缄默维度与道家精神修炼相融合,乃至引庄子为儒门真孤,由此涉及儒学与道家深层互通,如王夫之传承深深踵息,方以智发展容寂颡须。在孔颜之学展开的诸多面向基础上,可兼带儒者生命的精彩绽放、死节报国的精神追求,这又与屈原《远游》一脉相承,并涉及缄默维度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四个流派的展开、交融、合流。
张昭炜,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后,现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阳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方以智及明清儒学研究、中国儒学缄默维度研究,撰写及整理有《阳明学发展的困境及出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性故注释》(中华书局2018年)、《万廷言集》(中华书局2015年)、《易余(外一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胡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等,主编“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第三编”与“阳明学要籍选刊”。
引言
1.书名的诗意表达
2.书名释义
3.研究现状及选题
4.本书结构
一 孔子、南容、颜回与言偃:知言、谨言、罕言与雅言
1.金人铭文
2.南容谨言
3.颜回的缄默
4.言偃的乐教与持敬
5.罕言与雅言
二 孟子、《易传》、庄子、屈原:先秦缄默维度的展开
1.孟子
2.《易传》
3.庄子
4.屈原《远游》
5.荀子“虚壹而静
6.缄默维度授受
三 扬雄:藏心于渊,美厥灵根
1.太玄道体
2.渊与根之隐喻
3.孔颜缄默传统的复现
四 周敦颐:中养澄静源
1.无欲故静
2.《东阳楼记》
3.明体达用
五 朱熹:木晦于根,春容晔敷
1.道南指诀与养气知言
2.周敦颐无欲主静与定
3.《易传》寂然不动
4.《周易参同契》”三光陆沉,温养子珠
5.《远游》“壹气
六 文天祥:浩然正气塞天地
1.杨简”云间月澄
2.文天祥不息之诚的道德本体
3.生死关与大光明
4.浩然正气塞天地
七 王阳明:九声四气宣天机
1.主静要诀
2.九声四气歌法内容及实证
3.阳明后学继承与发扬
4.追问元声
八 慈湖学在明代心学发展中的五条进路
1.心之精
2.心之神
3.心之精神
4.精神与至善
5.心之意
九 胡直:圣关渊诣,心印独握
1.阳明后学、湛门后学与儒学缄默维度
2.主静致良知
……
十 万廷言:一泓青玉涵秋月
十一 刘宗周:静气如山
十二 王夫之:沉静彻乎踵
十三 方以智:容寂颡頯与太极丸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