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三百”精神的发掘与传承
——序《中国名诗三百首》
韩经太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无论就其最终出版时的命名《中国名诗三百首》而言,还是回味其最初命名《新编“诗三百”》之初心,都包含着自觉传承“诗三百”核心精神的价值追求。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诗三百”是一个极富于经典意义的词语。从作为“五经”之首的《诗经》三百五篇,到家喻户晓的《唐诗三百首》,以及世间层出不穷的“三百首”选本系列,千百年来,伴随着经典的大众化普及,同时也伴随着普通受众对文学的经典化诉求,一种堪称“三百首”诗学精神建构史的历史进程,在历代诗词选家的自觉推动下,无形而又有序地一直延伸到新世纪的今天。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高度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之阐发弘扬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过度的市场化开发和迎合应试教育的文化传播策略不谋而合的时代。身处此时,在顺物自然的从容不迫中,保持几分对诗意美感的人文性灵的纯爱,更保持几分对悠远深沉的中华诗词抒写主题的敬重,并因此而注重于对经典诗词之情思韵味的熟参妙悟,最终将有助于发掘和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当代文化事业。正因为如此,我们这样一个“学者群”——相信读者已经从封面上看到了这些熟悉的姓名,更相信工作和学习在高校或者研究机构的读者早已熟知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学术贡献——本着同样的诗意的性灵,各美其美而又美人之美,将自身人格和学识融入经典名诗的编选和阐释,期待着与同样热爱中华诗词艺术的读者诸君展开审美心灵的对话。
审美心灵的对话需要一个基本的前提,在我们看来,这应是一种穿越古今而找寻中华民族诗性思维特质的探询意识。的确,“通古今之变”而在浩如烟海的中华诗词作品中精选出“三百首”,其中包括跨越“五千年”传统文化与“一百年”现代文化鲜明对峙的历史界限,这一行为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这种勇气的精神源泉,应该说恰恰来自于我们对“诗三百”精神实质的进一步探询。尽管围绕“诗三百”的《诗经》学已经自成体系,尽管社会大众也都大致了解“诗三百”所以发生的历史生态环境,但作为这本《中国名诗三百首》的主编者,仍觉得有些非说不可的话要写在前面,希望不会被读者诸君视为多余的话。
……
《中国名诗三百首》是一部贯通古今的诗歌经典选集。唯其贯通古今,“古典现实主义”的现代传承与创新发展,便成为编选集体之主体自觉的核心内容之一。
……
于是乎,我们可以通观古今而阐发“诗三百”之精神。显而易见,“诗三百”之具体内容,作为编选删改者的创造物,已然体现着“诗三百”之精神特质,而原始儒家的《诗》学讨论以及后世《诗经》学的思想阐释,进一步驱动“诗三百”阐释学融入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历史建构实践,直到改革开放四十年纪念的今天。如若一定要提炼出“通古今之变”而又被“实践检验所证明”的精神内核,那我们就不妨用以下几点来概括:在终极关怀的层面上,文学的“人学”本质所规定的诗学的人文关怀,集中表现为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民生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美创作和社会批评相统一的层面上,诗情画意的艺术讲求与讽喻生活的社会责任相融合,以此而自觉进境于富有社会意义的诗性美感世界。不言而喻,如是核心价值和诗性美感的道艺不二境界,包蕴着极其丰富的实践形态,就像这部《中国名诗三百首》包蕴着编选集体中各位诗学名家的独到感悟一样。
《中国名诗三百首》是《中国名诗1000首》项目的中期成果。项目整体的规划初心,可以表述为“名家选名诗”的特殊情怀,也就是充分尊重八位当代诗学专家的学术个性,尤其尊重他们在选释阐发过程中的独到感悟。至少我个人认为,对诗性的文学艺术世界的感知和解读,需要具备个性化美感灵敏度的独到智慧。一般化的知识性注释,既是必不可少的钥匙,也是封锁性灵的铁锁,每当想起两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我总会联系到老子阐说其“有无相生”智慧的名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让我们一起去找寻打开中国诗歌“众妙之门”的钥匙吧!
201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