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地论述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及诊断关键技术的醉(同音)新研究进展,以工程实例阐述了混凝土坝防裂智能监控技术构成及应用,详细阐述了作者提出的基于泄流激励的水工结构损伤诊断方法,解决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水下损伤识别难的技术难题。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及诊断关键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核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尤以混凝土坝应用最为广泛。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高坝建设的中心(坝高位列世界前三的坝均在中国)。以二滩拱坝(240m)的建成为标志,已建成的如小湾(292m)、拉西瓦(250m)、构皮滩(232.5m)、龙滩(216.5m)、光照(200.5m)等高坝;正在建设中的溪洛渡(坝高285.5m)、锦屏一级(坝高305m),也于近期蓄水发电,计划建设的白鹤滩(289m)、乌东德(270m)、马吉(290m)等特高坝也将陆续开工,这些高坝的建成将对缓解我国电力紧张、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长期困扰工程界的技术难点之一。裂缝的出现会影响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增加后期修补费用,带来经济损失和不利社会影响。温度控制是混凝土防裂的主要手段,虽然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发展了一系列混凝土防裂措施,包括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分缝分块、水管冷却、混凝土骨料预冷、表面保温等,但“无坝不裂”仍是一个现实。近期建设的高混凝土坝多存在浇筑仓面大、混凝土标号高、筑坝条件恶劣等特点,这些特点增加了混凝土的开裂风险,提高了温控防裂难度,仅靠传统的防裂方式,已难以保证大坝不出现危害性裂缝。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利用智能化技术进行大坝施工质量、施工期及运行期工作性态的监控已成为保障大坝安全的新手段。本书重点就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进展进行了介绍。
混凝土出现裂缝等的损伤检测是指导缺陷处理的基本依据,在现有的结构损伤诊断方法中,从大类上讲可以分为有损检测和无损检测两种方法。有损检测方法因其会对建筑物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破坏,故不适宜于服役工程,其主要是应用于结构的故障解剖,以期详细研究损伤的产生及形成机理。鉴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结构昂贵的造价和结构在使用中不能中断等特点,在役结构的安全评估方法首先应该是无损或微损的。常规的一些无损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目测法、X光检测、超声波检测、工业CT和热成像等,上述方法不适用于水下结构或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结构损伤将会引起结构度等物理参数的变化,实际表现为结构动力参数(如固有频率、振型、阻尼比等)的变化。本书基于此提出了泄流激励下水工结构的损伤诊断方法,成功解决了服役水工建筑物水下构件或隐蔽部位损伤诊断难的问题。
本书重点就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成因、裂缝防治、裂缝诊断、裂缝处理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共分6章。第1章为概述;第2章介绍了裂缝成因及分类;第3章介绍了混凝土裂缝防治关键技术进展;第4章介绍了泄流激励下混凝土结构损伤诊断关键技术;第5章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第6章简要介绍了裂缝处理方法。
本书由李松辉撰写。参与本书编写工作的还有张龑、李玥、刘玉、王富强、林晓贺、张瑞雪、张通等。衷心感谢作者所在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研究团队各位领导、同事对我的支持和帮助。本书中泄流激励下水工结构的损伤诊断方法为作者在天津大学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借此机会向所在天津大学的各位老师及同学给予的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作者的学识和水平所限,难免存在疏漏,不妥或错误之处,诚恳希望读者和专
家批评指正。
李松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长期主要从事于水工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实际工作经验,本书作者重点介绍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裂缝防治、智能诊断和处理的关键技术。
前 言
第1章 概述
参考文献
第2章 混凝土裂缝成因及分类
2.1裂缝成因
2.2裂缝分类
第3章 混凝土裂缝防治关键技术进展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混凝土结构关键部位防治措施
3.3 高寒区混凝土降雪保温措施
3.4小温差早冷却缓慢冷却
3.5“九三一”温控模式
3.6 大体积混凝土防裂智能监控系统
3.7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泄流结构损伤诊断技术
4.1 总体思路
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3 信号预处理理论方法
4.4 混凝土结构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4.5 基于模态参数识别的损伤诊断方法与技术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混凝土结构无损检测技术
5.1 人工检查
5.2 混凝土声波检测方法
5.3 电磁波方法
5.4 红外成像法检测技术
5.5 X射线扫描法
5.6 探地雷达
5.7 回弹法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处理关键技术
6.1 表面处理
6.2 灌浆处理
6.3 抽槽回填混凝土
6.4 结构加固法
6.5 混凝土置换法
6.6 仿生自愈法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