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超越历史、超越人类社会经验的征战。
这也是一场旷日持久、从未间断、波及整个人类,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胶着、艰难、反复无常、难以取胜的征战。
长风猎猎,如歌,如旗。
令人振奋的应许在望,一只拥有数千万之众的脱贫攻坚大军,正在向贫穷的困囿发出最后、最有力量的冲击。
序 言
一片旷野,满目荒凉,满目疮痍,宛若一个巨大的泥淖。几千年以来,总是有很多不幸的人,被命运之手捉弄而沦陷其中。面对这巨大的泥淖,世世代代的人们穷尽所有的心智、气力和意志,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方式,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在不断做着超越和逃离的努力和挣扎——这泥淖的名字就叫贫困。
在湿地,在沼泽,这是一种典型的地理现象,俗称“大酱缸”,它像一道布设于大地上的魔咒,有着神秘而不可挣脱的吸附力量,凡陷入其间的生命,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大多会越陷越深,最后被无情吞噬。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贫困正如一个无影无形却无处不在、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设防的“大酱缸”,对人类的精神和肉体实施着吸附、困扰、摧残乃至吞噬。一旦我们把泥淖和贫困这两个意象联结到一起的时候,眼前就会立即呈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图景——
让想象冲破时空的局限,我们看到世世代代的人们,正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年代聚拢到一处,形成一个庞大的阵容,怀着对贫穷的恐惧、厌恶与痛恨,前仆后继,一次次、一年年向“泥淖”的边缘发起突围。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有些人依靠自身的奋斗或外力的援助终于成功地跨越了边界,爬出泥淖;有些人已经接近成功的边缘又不幸滑落下去,沮丧之余继续积蓄力量酝酿着下一次冲击;有一些人被前方的艰难险阻吓退,中途折返;而另一些人却在深陷中屈服、消沉,失去了挣扎的动力,默默地承受和等待着一切可能发生的结果……旷野中、泥淖里,不断传来无休无止、汹涌澎湃的嘈杂和喧嚣,有激昂的呐喊,有大声的呼叫,有愤怒的诅咒,有低沉的哀叹……这一波冲击过去,没过多久,又有新的人群陷入其中,也又有新一轮的冲击开始。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从未间断、波及整个人类,且比世界上任何一场战争都胶着、艰难、反复无常、难以取胜的征战。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一样,我们这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东方古国,有史以来从没有停止过摆脱贫困的斗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斗争的节奏进一步加快,力度进一步加大。40年来,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亿多,仅十八大以来的6年间,就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
2015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全面走出贫困“泥淖”的冲锋号角。之后,全党动员,全民参与,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展开了不留死角的脱贫攻坚战役,全国每年保持减贫1200万人以上,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到550万,取得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到2019年底,吉林省这个地处边疆、经济水平低于全国平均线的小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也从2015年底的70万减少到1.063万,离消灭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仅仅一步之遥。
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277.8万人进入最贫困、最边远的农村基层进行驻村帮扶,截至2019年9月,有770多名扶贫干部为扶贫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些年龄、身份、经历各不相同的干部不仅为解决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思路、工作能力、工作方法等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城乡、干群、上下的有效对接,给基层政权带去了新的理念、作风和形象。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系统性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受到了一次有效检验,农村经济、政治和人文等方面的问题得以集中暴露,同时也得以及时矫正。从而,使干群关系得到了一次有效改善,使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得到了一次有效的提升,使广大农村群众的观念和思想得到了一次全面更新,也使扶贫干部得到了一次难得的洗礼和历练。
这是一场超越历史、超越人类社会经验的伟大征战。
长风猎猎,如歌,如旗,一支拥有数千万之众的脱贫攻坚大军,正在向贫穷的困囿发出最后、最有力量的冲击,令人振奋的应许在望,彻底走出泥淖的时刻即将来临。值此之际,让我们提笔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