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民族走廊”这一概念,目的在于运用“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①。大致从1978年到1982年,“民族走廊”这个概念分别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高级研讨班上被费孝通先生提过三次。费孝通先生的思路是如何打破行政区域或区划的限制、打破这种单一学科的限制来做研究,于是提出这样一个框架来理解中国多民族格局的形成。这一提法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推向具体化、可操作的层面,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进入21世纪,对民族走廊的研究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相对而言,藏彝走廊和西北走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南岭走廊的研究略微滞后。近些年来,笔者多次进入南岭走廊从事田野调查工作,并先后多次召开相关专题研讨会,于2016年发起成立由超过十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南岭走廊论坛”,希冀能为南岭走廊研究贡献一己之力,同时丰富民族走廊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重点以南岭走廊为例,尝试讨论一下民族走廊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一、概念解析笔者认为,对民族走廊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地理上,二是从行政区划上,三是从文化上。民族走廊依托自然地理空间而生,覆盖了国家力量设置的行政区划的范围,同时还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
民族走廊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民族走廊”这一概念,目的在于运用“一个宏观的、全面的、整体的概念,看中国民族大家庭里的各个成分在历史上是怎样运动的”①。大致从1978年到1982年,“民族走廊”这个概念分别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高级研讨班上被费孝通先生提过三次。费孝通先生的思路是如何打破行政区域或区划的限制、打破这种单一学科的限制来做研究,于是提出这样一个框架来理解中国多民族格局的形成。这一提法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推向具体化、可操作的层面,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进入21世纪,对民族走廊的研究重新回到研究者的视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相对而言,藏彝走廊和西北走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南岭走廊的研究略微滞后。近些年来,笔者多次进入南岭走廊从事田野调查工作,并先后多次召开相关专题研讨会,于2016年发起成立由超过十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南岭走廊论坛”,希冀能为南岭走廊研究贡献一己之力,同时丰富民族走廊研究。为此,笔者不揣冒昧,重点以南岭走廊为例,尝试讨论一下民族走廊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一、概念解析笔者认为,对民族走廊这一概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地理上,二是从行政区划上,三是从文化上。民族走廊依托自然地理空间而生,覆盖了国家力量设置的行政区划的范围,同时还具有文化上的象征意义。
(一)地理和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民族走廊
1.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主要是指川、滇、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河流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在横断山脉地区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六条由北向南的大河,故习惯上又称“六江流域”。藏彝走廊主要是指六江流域的上游,不包括下游,主要指高山峡谷地区。这一地区居住着藏缅语族中的藏族、彝族、羌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独龙族、怒族、哈尼族、景颇族、拉祜族等民族,以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和彝语支的民族居多,故从民族学角度称之为藏彝走廊。
通常我们认为,从甘肃、青海然后沿陇西走廊一直走下去即是藏彝走廊的最北端,这说明青海这个位置恰好是两大民族走廊的一个比较中心的位置。藏彝走廊实际上也是一条南北通道。从地图上看,从甘肃、陇西走廊、青海、四川到云南,从云南可以出境到缅甸、印度,然后出海,是这样一条路线。
刘卫平,男,汉族,1972年8月生,湖南桂阳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管理学博士,教授,研究生导师。2012年9月至2017年3月,担任邵阳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邵阳市优秀社会科学专家。现为湘南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长期从事政治学、管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科学、社会治理和高等教育管理。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16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诸多学术观点被多家报刊摘录引用。其中,《社会协同治理-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被“中国改革论坛:社会改革”转载收录。“城乡统筹发展中社会治理协同机制研究”系列成果获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省级教学论文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2014年,被教育部选派参加“中西部千名校长海外研修计划”,先后赴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阿德莱德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学习访问。2018年,被教育部选派赴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访问和研修。
陈敬胜,男,人类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湘南学院法学院,主要致力于南岭走廊族群与文化、村寨治理与发展研究,在瑶族研究领域用力甚勤。近年来,累计发表论文30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4项,出版专著2部。
导论
第一篇 理论篇
第一章 21世纪初瑶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一节 地方志的再版
第二节 瑶族宗教研究
第三节 瑶族的国际化研究
第四节 瑶族的教育研究
第五节 瑶族的变迁与发展研究
第六节 对今后瑶族研究的展望
第二章 南岭瑶族千户长制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 千户长制的特点:集“户所制”与“瑶老制”于一体
第二节 千户长的职责:对瑶区进行社会控制
第三节 千户长控制社会的原则:王朝律例与习惯法
第三章 明清王朝治理南岭走廊瑶族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设立千户长,加强社会控制
第二节 允许垦荒,轻税薄役
第三节 持械守隘,戍守边疆
第四节 兴教化,推行学校教育
第四章 南岭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及其当代意义
第一节 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研究文献梳理
第二节 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的主要表现维度
第三节 南岭瑶族传统社会治理智慧的当代意义
第五章 从“瑶老”到新乡贤:瑶族村寨治理智慧创新性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在动态平衡中治理社区
第二节 新乡贤:瑶族社会治理的新主体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瑶族生态智慧对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价值
第一节 瑶族生态智慧的体系
第二节 瑶族生态智慧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瑶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对精准扶贫的启示
第一节 瑶族传统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瑶族传统教育的形式
第三节 瑶族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瑶族教育思想对山地民族精准扶贫的启示
第二篇 实证篇
第八章 瑶族村寨治理的行动逻辑及运行机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跳石子瑶寨的产业扶贫实践
第三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的行动逻辑
第四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的运行机制
第九章 “活化文化”与“再造家园”瑶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瑶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取得的成绩
第三节 瑶族特色村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瑶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五节 “活化文化”与“家园再造”瑶族特色村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南岭走廊瑶族村寨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就业培训体系
第三节 职业教育培训效果评估
第四节 就业培训介入精准脱贫的建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乡村振兴视角下湘南瑶族区域精准脱贫的实践调查
第一节 调研方法
第二节 汝城县精准脱贫概况
第三节 精准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建议
第十二章 瑶族茶文化特色村寨建设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历程及其成效
第三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困境分析
第四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节 旱塘村茶文化特色村寨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第十三章 莽山瑶族乡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跳石子瑶寨概况
第二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实践
第三节 跳石子产业扶贫的成效分析
第四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跳石子瑶寨产业扶贫问题的解决途径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四章 神州瑶都绿色崛起的质性研究
第一节 实施绿色崛起战略
第二节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第三节 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第四节 构建“党建+”工程
结语 南岭走廊瑶族区域的振兴之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