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 1. 本书首次公布了在恢复中共一大会址原状布置的调查工作中,李达、包惠僧、薛文淑、杨淑慧以及房东及老邻居等人的谈话记录,部分收录了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李达、包惠僧、陈公博等人的回忆一大前后的文章。
2. 本书首次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共一大会址的调查考证、勘察确认、修缮恢复原貌的档案文件;对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渔阳里六号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一大部分代表的住宿地博文女校、毛泽东一九二〇年寓所旧址等的调查、复原工作报告;呈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实地调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早期革命活动旧址遗址时拍摄的照片。这些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公布,对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深化和推进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序言
徐未晚
一九二〇年八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环龙路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今南昌路一〇〇弄二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织,是全国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一〇六号(今兴业路七十六号)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共中央机关的长期驻扎地。以中共一大会址和众多其他革命旧址遗址为代表的城市地标,是留给世人的重要党史见证和宝贵财富。为了推进和深化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加强对党的创建史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上海市档案馆深挖馆藏档案资料,精心编辑了此书。
本书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呈现了以下内容:其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共一大会址的调查考证、勘察确认、修缮恢复原貌的档案文件。其二,对老渔阳里二号《新青年》编辑部旧址、新渔阳里六号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共一大部分代表的住宿地博文女校、毛泽东一九二〇年寓所旧址等的调查、复原工作报告。其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实地调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早期革命活动旧址遗址时拍摄的照片。
本书首次公布了在恢复中共一大会址原状布置的调查工作中,李达、包惠僧、薛文淑、杨淑慧以及房东及老邻居等人的谈话记录,部分收录了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李达、包惠僧、陈公博等人的回忆一大前后的文章。在编辑此书过程中,我们对比以往不同版本的出版物,对档案原件中讹误字词进行了勘校。这些档案资料的发掘和公布,对丰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深化和推进党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近年来,上海市档案馆在档案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精准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在史料编研、主题档案展览、新媒体宣传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效,充分发挥了档案以史鉴今、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作用,贡献档案部门的绵薄力量。在此,也感谢为本书编辑提供支持的相关单位和部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在本书出版之际,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伟大时刻,抚今追昔,重温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全面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我们更加坚定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的信念!
一、上海市文化局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召开老邻居座谈会记录向
市委宣传部的报告(一九五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二、上海市革命历史纪念馆管理委员会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
工作的经过情况和初步意见(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二日)
三、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恢复原状布置调查记录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回忆资料第一册(一九五四年四月编)
四、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恢复原状布置调查记录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前后回忆资料第二册(一九五四年四月编)
五、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建馆方针向中央宣
传部的报告(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十八日上海市文化局代拟稿)
六、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转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暂定办法的通
知(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一日)
七、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问题向上海市委的
请示(一九五四年十二月十五日
八、中共上海市委关于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问题向中央宣传部的请示
(一九五五年一月十九日)
九、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一九五四年工作总结报告(一九五五
年四月八日)
十、革命文物征集工作总结(据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委会陈列委员
会征集组总结稿改写)(一九六〇年二月二十五日)
十一、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关于上海革命史迹调查复原工作小
结(草稿)(一九六〇年三月二十一日)
十二、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关于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四年毛主席
在上海寓所的调查报告(一九六〇年九月二日)
十三、关于一九二〇年毛主席来沪寓所(今安义路六十三号)内部复
原的调查工作报告(一九六〇年十月二十七日)
十四、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筹备处编:上海革命遗址介绍(草稿)(一
九六九年九月)
十五、上海革命遗址照片选编(一九六〇年前后)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