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苑拾珍”系列,书法精品补遗。在目前社内外已出的名碑名帖之外,遴选民国时期曾出版,1949年后再无出版的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和范本,这些作品原迹或原石大多不存。此次出版旨为读者提供临摹观赏佳本。《赵之谦悲盦賸墨选》为其一种。赵之谦(1829 -1884 ),浙江会稽人。 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清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赵之谦书法上溯秦汉,下开风气,篆隶行融会贯通。赵之谦留传至今的作品很多,真伪混杂。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他的弟子丁仁、吴隐编辑的赵之谦书画作品合集《悲盦賸墨》系列。该系列由西泠印社从民国七年至十三年(一九一八—一九二四)年出版发行,共收入四百多幅书画作品。此次,我们从中精选出六十幅书法作品,分为对联、条幅、册页等几类,每类中再以原集顺序排序,是为选集。
赵之谦(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字益甫、撝叔,号悲盦、梅盦、无闷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代中晚期著名书画家、篆刻家,“海上画派”代表之一。其书、画、印合一,有《补寰宇访碑录》《六朝别字记》《悲盦居士文存》《二金蝶堂印存》《悲盦賸墨》等著作行世。
赵之谦成长于江南商人家庭,自幼起受到良好的儒学教育。同时,他还致力于金石学,尤精书画和篆刻,长于融会贯通,各有极大成就。在书法领域,他开创了魏碑体新书风,同时各体兼能。
赵之谦的楷书和行书早年师承颜真卿,并参以何绍基的书风。三十二岁,他开始阅读包世臣艺术名著《艺舟双楫》,接受了书中力倡北朝碑版的理论,运用于书法学习和创作中。在金石学问的基础上,他服膺北碑独具的自然魅力,从中吸取营养,书风为之一变,笔势飞动,结构灵活,创造了以行书笔法书写魏碑的新手法。
其实,赵之谦北魏楷书的形成,是他厚今爱古、长于通变的合力结果。他三十七岁时发现《艺舟双楫》的“不是”,于是转益多师。他从北朝名碑《郑文公碑》中“悟卷锋”,见邓石如真迹百余种“始悟顿挫”,从中医张琦处“始悟转折”,又在观赏包世臣弟子阎研香作字时“大悟横竖波磔诸法”,从此走出“碑派”新天地。除了楷书,赵之谦的行书、小篆和隶书也不同程度地使用魏碑笔法,成就十分可观。五十岁以后,赵之谦“人书俱老”,自称“汉后隋前有此人”,将清代中期以来兴起的碑学书法推向一个新高度。
客观来讲,相比篆刻,赵之谦的书法成就在他生前和逝后多年,都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他行笔俏媚的特点常受攻击。当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撰写的《近三百年的书学》中在评价赵氏书法时写道:“他的作品,偏于优美一方面,拙的气味少,巧的成分多,在碑学界,也不能不算一种创格,虽然有好多人不很赞重他。”这种状况直到近三十年才有所改观,国家级书展上逐渐出现取法赵之谦的作品。
赵之谦留传至今的作品很多,真伪混杂。其中,较为可信的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和吴隐共同编辑的赵之谦书画作品合集《悲盦賸墨》系列所刊。该系列由西泠印社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至十三年(一九二四)年间分十集陆续出版发行,共收入二百八十多幅书画作品。该作品集“印行伊始,声价遽腾,通都大邑不胫而走,四方操觚之士几于家置一编。古所称洛阳纸贵,殆蔑以加焉”(《悲盦賸墨》第二集《序言》)。此次我们从中精选出四十六幅书法作品重新编印出版,分为对联、条幅、扇面、册页等四大类,每大类又以原集顺序排列,是为选集,尚请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