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日历、学民俗、赏插画,每日新知、传承中国文化。打开二〇二一年的3.0版《民俗掌故日历》,一张国潮复古大师剪纸生肖年历片必定会吸引你的目光。你和家人的记忆中,是否曾经有这样一张细心收藏在钱夹里的年历片。让我们的国潮年历片,打开那久远的温馨回忆。年历片共有三款,随机赠送。
民俗是可以尝的。边读日历,边来一口绵软香甜,豆粉香扑鼻的驴打滚,品一块清甜精致、祛暑止渴的绿豆糕。民俗是可以玩的。春节前去广州游花街,正月里去哈尔滨看冰灯。五月玫瑰花盛开的季节,维吾尔人为你送上一支红玫瑰。九月牲畜肥壮时,内蒙古大草原盛情邀请您赴一场那达慕大会。
民俗是对生命的敬意。长辈给新生的婴儿赠送见面礼,妈妈给孩子缝一个花布鸡,保佑孩子这一年都不得病。民俗是抵御灾疫的智慧。人们在端午节挂菖蒲,悬香包,辟瘟除病。在发生疫病后,更会采取迁移,隔离,清洁,医方等多种方式阻断疾病传播。民俗是先民对神明的迎来送往,瑰丽想象。人们迎财神,送五穷。想象龙宝宝和龙妈妈在农历五月二十分离,又在五月二十五相会。他们开心得落泪,在人间下起大雨。先民对神明的祭祀祷祝,终究是祈愿农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春花秋月、四时更迭,3.0版《民俗掌故日历》节日与民俗对应更精准,全新版式、留白新增格线,记录生活日常;更新节气插画,开启赏花之旅;新增四季平安藏书票,可题签留念;延续2.0版领创的每周末来上一条当年生肖成语俗语歇后语……
《民俗掌故日历》是适合全家共赏,典藏传承的读物。它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朴素深情,对岁月的坚韧守护。愿您拥有一部《民俗掌故日历》,相伴365天!
二零二一,如期而至。岁月静好,平安是福。嗨,大家好!《民俗掌故日历》又和大家见面了!现在推出的是2021年也就是明年的《民俗掌故日历》3.0版,著名民俗学家仲富兰教授继续担任日历主编。
去年这个时候,有好心人替我们打出了“北有故宫、南有民俗”的口号,这足以让我们编辑团队汗颜。更有甚者,有网站把这两部日历捆绑起来一起销售。《民俗掌故日历》是适合全家共赏、典藏传承的读物,它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朴素深情,对岁月的坚韧守护。
寓博大精深于通俗易懂,寄敬意温情于岁月平常。《民俗掌故日历》可赏、可藏、可心,好看、好玩、好吃(好用),适合人群:民俗爱好者、漫画爱好者、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中国文化爱好者、知识爱好者,各位大朋友小朋友……民俗达人就是您!
日常生活的“万花筒”
《民俗掌故日历3.0版(2021)》序
仲富兰
上海辞书出版社年年推出《民俗掌故日历》,我认为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坚持下去,就是品牌。这次编辑选出的一些词条都是与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记忆、生活经验紧密相关的知识集丛,我以为很有意思,在此请允许我谈点感想。
譬如说,人们初次见面,特别是长辈初次见到年轻的后生,出于高兴,送一些礼物,就衍生出“见面礼”的风俗。以后风俗流变,礼物精简成为“红包”,也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人之常情,蔚成风习,世代流传。再譬如人们在世上生活,总是盼望国泰民安,万事顺遂,远离疾患、饥饿与贫穷,就是民俗“趋吉避害”的特点。汉族岁时风俗中有在农历正月初五“送穷”的风俗,这一天又恰恰是“迎财神”的日子,“迎财送穷”,如同一枚钱币的两面。人们扔掉一些杂物旧物,点上几炷香,说一些吉利话,以祈来年好运,真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天麻麻亮,人们,特别是老人去茶馆店饮茶,会会老朋友,谈谈开心话,一壶茶,两件点心,俗称“一盅两件”,惠而不费,款酌慢饮,怡然自得。这种饮茶风俗长期流行于华南和江南地区,不正是人间的美好享受嘛!类似这类生活中的细节,都沉淀在民俗中,“击鼓传花”,民间游戏;端午菖蒲,用以辟邪;“瓦当”装饰,古老图腾;莺鸟含桃,“樱桃”由来;里弄“弄堂”,中西合璧……本书的策划者是很用心地选择了这些人们司空见惯的林林总总的生活风俗的点点滴滴,是很有匠心的。我一直在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是一个“万花筒”,也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文化源泉。
亲爱的读者,千万不要小看了“万花筒”中的各种记忆与知识,无论世道如何发展,时事如何翻腾,这些吸纳了历史的、宗教的、民族的文化元素,伴随着我们的先民,从远古走来,并且始终与全世界的华人息息相关,融为一体,统领着社会生活的秩序,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保持着它固有的文化活力,也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的,历史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建设强大的国家亟需弘扬民族文化,一个失去了传统文化根基的民族,永远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顺便要鼓励一下出版社的编辑,今后不论遇到多少困难,也要把这本《民俗掌故日历》坚持不懈地编下去,因为“日历”本身,是与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和自然季节的时令非常完美和谐地连在一起的。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情感中,“农历”及其时令节日依然发挥着强力支配作用。正因为它形成了自己有节律的排序,并分别拥有各自的丰富内涵,所以“民俗日历”就是中国人万世一系的“历书”,自然而然地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它本身连同它丰富的民俗文化细节都应当列为重点保护的对象。当然,民俗日历可以有不同的编法,但每年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本3.0版的《民俗掌故日历》以生活记忆为侧重,将一系列的知识点集丛在一起,我觉得就很好。
2020 年7 月2 日于五角场凝风轩
(本文作者系著名民俗学家、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编:仲富兰
民俗学家、上海市民俗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多年潜心研究中国民俗文化学、民俗传播学,是中国民俗文化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承担多项国家与上海市多项文创研究课题,已出版《上海六千年》《图说中国人生礼仪》《中国民俗学通论》《水清土润:江南民俗》《上海民俗:民俗文化视野下的上海日常生活》《民俗传播学》《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等40多部著作,部分论著被译为英、俄、日、韩等国文字。
编著:杨荫深(1908-1989)
原名杨德恩,字泽夫,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中国古典文学史家、民俗学家。上海市第二至第六届政协委员。曾任中国俗文学会顾问、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辞书学会理事。历任商务印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编审,《辞海》编委等职。民俗学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游艺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概说》《中国俗文学概论》《日常事物掌故丛书》(1985年改称《事物掌故丛谈》)等。
绘画、篆刻、书法:潘方尔
篆刻家、水墨漫画家。十四岁受何乐之先生启蒙,后拜著名文物鉴定家、篆刻名家王敦化先生为师,成为其关门弟子。在《西泠艺丛》《文化》《篆刻》等书刊中有文章作品及专题介绍。多次参加海内外书法篆刻展并屡获奖项,作品入藏海内外相关机构团体。著有《潘方尔印谱》与漫画集多部。已连续三年绘制《民俗掌故日历》,曾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动力”中国原创动漫出版扶持计划。
文:钱 琼
先后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南大学中文系。现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曾评注、出版《论语》(“亲子悦读国学鉴赏”系列之一)等。
题签、剪纸:赵澄襄
笔名澄子、雅舍和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汕头画院画师。中国画作品入选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美展,2012(伦敦)奥林匹克美术大展等几十次重要展览,获文化部、省、市各级奖项及国际奖项。作品入藏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海内外相关机构团体。出版有个人画集、剪纸集、散文集十余种。
藏书票:杨以磊
1948年生,浙江遂昌人,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版画及藏书票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国际展览並获奖。出版有《杨以磊木版书票集》《杨以磊中国民间玩具书票集》(日本吾八书房出版)。
数码绘画:陈若煜
罗德岛设计学院插画系大三学生。2017年作品曾在“艺术厦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