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是天主教中国传教区的奠基者,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传教士之一。作为将天主教带入中国的先驱,利玛窦在华传教28年,通过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跨越了中西文化间的鸿沟。即使在400年后的今天,他仍是中国有名的西方人之一,因其在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上的卓越贡献而被纪念。《利玛窦:紫禁城里的耶稣会士/复旦文史丛刊》是首部全面使用中西文相关文献的利玛窦传记,讲述了利玛窦沟通反宗教改革时期天主教欧洲与明代中国的不平凡的一生。作者追述了利玛窦在意大利中部城市马切拉塔的童年时光,在罗马接受教育的学生时代,在葡属印度地区的逗留,以及在大明帝国内自我发现与文化遭遇的漫长经历。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著名的传教士之一。本书作者掌握多种语言,这使他在利玛窦传记的写作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终写出了这部杰出的著作。
在生命的尽头,利玛窦击败了他的敌人。
1611年11月1日,这位意大利传教士被他的同伴们葬在大明王朝的首都北京城外。葬礼在一座新建成的小教堂举行,坐落于一个被充公的庄园,庄园过去属于一位曾经地位显赫但当时已经失宠的宫廷太监。庄园一度被用作佛教寺庙,现在被皇帝赐作利玛窦墓地,又转而成为天主教教堂,并被整饰一新,祝为圣地,以备葬礼之需。成百上千的信众参加了葬礼,其中有官员徐光启和李之藻,他们是利氏的生前好友,现因后者的去世而显得彷徨无依。还有其他官员和教外之人敬献花圈和唁词,其中不乏高层人士,他们视利玛窦为一位德高、正直、博学的非凡之人。出于敬意,万历皇帝批准诸臣上书,以宫廷待遇举行葬礼。1610年5月至10月,利玛窦躺在一个密闭的棺材内,源源不断的客人到北京的耶稣会住地向他表达最后的敬意,他们在这位西方人的画像和遗物前鞠躬献花圈,一如中国瞻仰逝者的悠久传统。利氏最后被安葬于北京西门之外。
请求皇帝赐予墓地的提议来自徐光启的学生孙元化,文辞优美的奏疏出自李之藻之手,叶向高阁老等高官与所有重要的利氏朋友们则在政治上施以援手。自从墓地选定,耶稣会士们还要反击失势的太监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要收回庄园的企图。事情一成定局,他们就欢欣鼓舞地收拾破碎的佛教塑像和装饰,将这些“偶像崇拜”的残渣碾成粉末,用水泥混合,为天主教堂奠基。即使是死后,利玛窦还是大获全胜,击退了他生前的敌人,包括太监和僧侣,这些人使他在中国漫长的岁月中遭受了许多磨难。从上疏皇帝到举行葬礼,历时八个月;利玛窦既非国王,亦非使节,却是首位在中国获此宫廷葬礼殊荣的平民外国人,至此,他在中国已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
利玛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旅程。他出生于一个因新教改革而支离破碎的世界,离开了与罗马教会的敌人——异教徒和异端者——无休止的斗争中重拾力量与信心的天主教欧洲,来到中国。除了天主教正统教义之外,利玛窦还吮吸了文艺复兴的甘露,接受了希腊语和拉丁语的人文主义熏陶,并学习了自然哲学。因为坚信人的救赎要同时依靠真正的知识和学说,利玛窦和成百上千的先辈传教士以及成千上万的后辈们千方百计地向非基督教世界传播他们的精神产品。这些灵魂商人沿着胡椒商人——葡萄牙人——开辟的海路走向东方。葡萄牙人开辟的站点和要塞已经形成海上贸易网络,从马德拉群岛到巴伊亚,从莫桑比克到果阿,从马六甲到澳门。从此,利玛窦得以进入明王朝的大门。
夏伯嘉(R.PO-CHIA HSIA),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Edwin Erle Sparks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出生于香港,先后求学于香港、英国、德国和美国,是近代早期欧洲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领域的著名学者。已出版专著和编著十余部,其中多部作品被译成中文、日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德文、葡萄牙文、土耳其文和捷克文,多个国家授予其学术荣誉。
中译本序
致谢
插图
地图
缩略语
序言
第一章 马切拉塔和罗马
第二章 葡萄牙海洋
第三章 澳门
第四章 肇庆
第五章 罗明坚
第六章 韶州
第七章 南昌
第八章 南京
第九章 北京
第十章 《天主实义》
第十一章 奠定基石
第十二章 畸人
结语
附录:指控罗明坚通奸行为之判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