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留学生、文学爱好者、学术研究者、白领 《牛津笔记》是一部讲述英伦制度文明的笔记体著作,力奋集记者敏锐的洞察力与作家丰富的感受力于一身,在节制、内敛的语调下,跌宕起伏的世界风云,况味良多的个人遭际,构成一部真实可信的个体当代史。从内容上来看,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家庭、教育、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编织成一本绚丽的留英小百科全书;从行文结构上来看,70余篇日记独立成篇且互相呼应;从语言风格上来看,作者善用短句,文风简洁明快、平实流畅,笔意温婉俊逸、汪洋恣肆。
不同于其他笔记体著作,力奋的《牛津笔记》为我们带来了久违的陌生化体验,他的语言仿佛汪洋大海中漂浮的浮冰,是碎片化的,同时又是温情的、娓娓道来的,通过阅读他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可爱的灵魂和宏阔的视野。
牛津大学在1685年迎来了第一位来自南京的中国客人沈付宗(音译),他为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的中国藏书编制了目录。沈先生之后,诸多才华横溢、富有观察力的中国友人都曾到牛津大学考察交流。我所在的新学院(New College)于1379年建院,正值英王理查二世时期、中国明朝洪武年间。虽然学院与中国早期交集甚少,但若追本溯源也有些年月了。
承前启后,我院有幸于2017年迎接力奋博士访学。力奋很有才华,好奇尚异,很快融入了牛津这个有些古怪的地方。他1988年来到英国留学,早就是个“英国通”了!从英国的教育到时而晦涩的英式幽默,从美食美酒到政商各界,力奋都拿捏有度,游刃有余。在院士休息室里,幽默常伴着力奋,大家都喜欢与他交流。
力奋是一位优秀的记者和作者,这点众所周知。《牛津笔记》也将展现力奋在文字之外作为摄影师的才华。他的照片捕捉到了牛津的梦幻与现实,荣光与弱点,是牛津真善美的诠释,直戳心灵。
我曾旅居中国多年,这段经历让我认识到英中文化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崇尚“入乡随俗”。“入乡随俗”让我们既正视与前人的差距,又期待未来,在尚学、求知的环境里探索我们的学问。力奋是这种精神的代表。
我院有件中国青瓷器,于中世纪来到英国,是历史上最早抵英的瓷器。如今丝绸之路重启,本书作为英中文化的完美纽带,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诠释了英中文化各自的深邃与相辅相成。世界各地通过交流,相互学习,才能打造更美好的未来。
牛津大学新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