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文选》精选1911年以来关于国内外知名学者撰写的关于四川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杜甫研究的经典文章,汇集老中青三代学人,展现每一代学人在研究思路、方法和路径上的推陈出新。同时所选论文涵盖历史、考古、文学等多个学科,以此梳理和综合多年来学术界对杜甫的研究成果,并由分册主编精心撰写导读、研究综述和研究目录索引,为后学研究提供指引。
《四川历史名人丛书·研究系列·杜甫研究文选》从学术的角度,深入挖掘提炼杜甫的思想精髓和道德精华,凝练时代所需的精神价值,增强川人的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延续中华文化的巴蜀脉络,是一套系统、quan面、深刻、权wei的研究四川历史名人杜甫的学术著作。
前言
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星。他生前郁郁不得志,身后却流光溢彩,被人们尊崇、膜拜、传习、弘扬。这种“不假良史之辞,不讬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文化现象,就其最根本的原因而言,乃在于杜甫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巨大的诗歌成就,这也就是中国古人最津津乐道的所谓“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问题,杜甫堪称这“二品”最完美统一的典范。诚如清人叶燮所云:“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杜甫兴广厦万间之愿,苏轼师四海弟昆之言。凡如此类,皆应声而出。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随其光之所至,即日月见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使其人其心不然,勉强造作,而为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原诗·外篇上》)杜甫的“广厦万间之愿”,正是在蜀地的成都发出的,它已成为杜甫道德文章彪炳史册的“形象代言”。后世对杜甫的“热捧”乃至“仰止”,的确是因为杜甫及其诗歌“如日月之光”,温暖后世万代,照亮人性天空。所以,叶燮接着说:“古人之诗,必有古人之品量。其诗百代者,品量亦百代。古人之品量,见之古人之居心,其所居之心,即古盛世贤宰相之心也。宰相所有事,经纶宰制,无所不急,而必以乐善爱才为首务,无毫发媢嫉忌忮之心,方为真宰相。百代之诗人亦然。如高适、岑参之才,远逊于杜,观甫赠寄高、岑诸作,极其推崇赞叹……盖自有天地以来,文章之能事,萃于此数人,决无更有胜之而出其上者。”(《原诗·外篇上》)所以,叶燮推杜甫之诗,“独冠今古”(《原诗·外篇上》)。在叶燮的心目中,杜甫并非仅仅有古盛世贤宰相之品量。在杜甫人品道德光芒四射的同时,杜甫诗品的巨大成就,也是非常突出,甚至是跨越百代的。对此,叶燮曾这样概括:“杜甫之诗,包源流,综正变。自甫以前,如汉、魏之浑朴古雅,六朝之藻丽秾纤,澹远韶秀,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句为前人之诗也。”(《原诗·内篇上》)这就是说,杜甫的诗歌是对前人诗歌艺术成就的继承和发扬,是集大成者,且是自出面目,独出机杼。正因为杜甫有这样的辉煌成就,所以,后世学杜、研杜林林总总,蔚为大观。“杜学”由此而兴,并早已走出国门,享誉海外,以至1962年12月15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会议上,杜甫被推举为1962年纪念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对于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的“诗圣”,千百年来各种研究成果汗牛充栋,难以准确计数。根据编纂体例,我们将百年来杜甫研究的学术论文成果分为“杜甫的生平与思想”“杜甫的诗歌与艺术”“李杜比较研究”“杜诗学与杜甫的接受和传播”以及“域外杜甫研究”五个部分。这种分类虽然难以赅备周全,但也大体可以看出百年杜甫研究的总体概貌和大致方向。所选论文,尽量兼顾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刊物、不同学术背景、不同写作风格的代表。至于所选论文是否最具有代表性,则见仁见智,只好留待读者自己去品鉴了。
百年杜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潘殊闲 张志烈
杜甫(712-770)是唐代诗人的杰出代表,其伟大的人格、卓越的诗艺令万世景仰。叶燮说:“千古诗人惟杜甫,其诗随所遇之人、之境、之事、之物,无处不发其思君王、忧祸乱、悲时日、念友朋、吊古人、怀远道,凡欢愉、幽愁、离合、今昔之感,一一触类而起,因遇得题,因题达情,因情敷句,皆因甫有其胸襟以为基。如星宿之海,万源从出;如钻燧之火,无处不发;如肥土沃壤,时雨一过,夭乔百物,随类而兴,生意各别,而无不具足。”(清)叶燮:《原诗》卷三《外篇上》,载(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96页。又说:“杜甫之诗,随举其一篇与其一句,无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而不苟,处穷约而不滥,崎岖兵戈盗贼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我一读之,甫之面目,跃然于前;读其诗一日,一日与之对,读其诗终身,日日与之对也,故可慕可乐而可敬也。”
(清)叶燮:《原诗》卷三《外篇上》,载(清)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596页。叶燮的概括,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从杜甫还在世时,对杜甫的接受与传播就已开始。历中晚唐、五代至宋朝达到顶峰,其标志就是所谓的“千家注杜”。“千家”之说虽有夸张,但盛况空前是毋庸置疑的。其后,又历元、明、清三朝,杜甫及其诗歌都是文人雅士学习仿效和笔谈话论的重点,从未停歇。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国家性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辛亥革命宣告绵延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彻底推翻。随后,中华民国取代清王朝。至20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民族真正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这百年,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中兴的百年,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百年。国家的兴旺巨变是由每一个具体的人和事汇聚而成的。就杜甫研究而言,百年杜甫研究的历程,相当真实地烛照出百年中国所发生的沧桑巨变,从一个侧面展示和诠释了百年中国的文学与文化生态。
(后文略……)
丛书主编:何一民: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
《杜甫研究文选》主编 张志烈: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四川杜甫研究学会会长;潘殊闲:西华大学教授,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
前言张志烈潘殊闲(001)
百年杜甫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潘殊闲张志烈(003)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研究
情圣杜甫梁启超(23)
杜甫闻一多(37)
纪念诗圣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七十周年缪钺(49)
儒士杜甫莫砺锋(55)
从“石角皆北向”谈起白敦仁(77)
论杜甫的“民胞物与”情怀刘明华(86)
杜甫的穷儒意识与诗歌创作邓魁英(102)
杜甫的诗歌与艺术研究
杜甫的咏物诗雷履平(117)
论杜甫的五言排律钟树梁(129)
杜律举隅裴斐(147)
一个醒的和八个醉的——杜甫《饮中八仙歌》札记
程千帆(164)
杜甫诗歌所含蕴的传统文化精神
曹慕樊(179)
《北征》补笺刘开杨(188)
“杜甫无海棠诗”辨王仲镛(199)
杜甫献《三大礼赋》时间考辨张忠纲(206)
杜诗与《文选》注谢思炜(216)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萧涤非(226)
李杜比较研究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杜优劣论述评陈贻焮(243)
杜诗学与杜甫的接受和传播
杜诗学(上)廖仲安(259)
杜诗学(下)
——杜诗学发展的几个时期廖仲安(273)
杜诗与宋人诗歌价值观林继中(291)
苏轼眼中的杜甫——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
周裕锴(303)
明清杜诗学概观许总(323)
域外杜甫研究
韩国文人对杜诗之评价
[韩]全英兰(343)
重要论著索引(360)
后记(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