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轨迹(中国戏曲学院晚霞工程丛书)》以形象思维的方法揭示了文艺人才成才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使读者读来更为形象而亲切地感受到成才之路就在你我的脚下。全书共六章,收录了科学管理与人尽其才、奖励与拔擢人才、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人才崛起、领导关爱与文艺人才、调查研究与发掘人才、人才个案分析。
人才研究,古已有之。如刘安主编的《淮南子》说“夫先知远见,达视千里,人才之隆也”。王充在《论衡》中有“人才高下,不能均同”。左丘明编的《国语》有晋国大夫赵衰“推贤”的记载。人才这个概念在史籍中多用“贤才”“贤能”的提法。最早提出“举贤才”的是孔夫子。他是提出“人才难得”的第一人。孑L子说:“才难,不其然乎?”
墨子集百家“推贤”“进贤”“举贤”的观点作“尚书”篇,提出“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德行高、口才好、学术广博。《尚书》还有“野无遗贤,万邦咸宁”之说。他提出“尚贤事能”的具体主张:不论贫贱富贵,远近亲疏实行“有能则举”和“察能予官,以德就列”的原则。他认为“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的普遍规律。他视人才为“国家之珍”“社稷之左”。墨子的《尚贤》一书奠定了任人唯贤的思想基础。朱熹释贤才为“贤,有德者,才,有能者”。荀子主张选才的标准是:“不怕亲疏,不怕贵贱,能诚能求之。”韩非子的用人标准是:“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宰相狄仁杰也主张“举贤不避亲”,他提拔自己的儿子为部长级干部(地官侍郎)并推荐张柬之等数十人为官。面对非议,狄仁杰说:“举贤为国,非私也。”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司马光提出的人才标准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刘劭在《人物志》中提出“圣贤之所以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以贵,莫贵于知人”。刘劭对英雄的解释是:“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龚自珍在《明良论》中痛斥压制人才的“资格论”,而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源在《墨觚·治篇》中分析历代用贤用亲的利害得失,提出“人材者,求之则欲出,置之则欲匮”,又说“与其臣求君,不如君求臣”,提出“量能而授之职”,像《三国演义》就是一部形象的人才学。如曹操对人才的定义:“胸怀大志,腹有良策”。作者罗贯中关于人才的标准是“智能双全”。唐诗宋词及其他诗词歌赋中有许多关于人才的论述,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皆是。
如前所述,人才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然而人才学又是一门鲜活的科学。20世纪70年代,中华大地诞生了一门新学科——人才学,从而使人才研究进入有组织、有领导、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人才研究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省市建立起来。全国各地涌现了一大批从事人才研究的专家学者。人才学研究著作琳琅满目地陈列于全国各地书店的显要位置。这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比拟的。
我从20世纪60年代初即对文艺人才成才规律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王通讯、雷祯孝联署发表的名动一时的论文《试论人才成长的内在因素》首次提出“人才学”这一概念,人才学的宗旨是探索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探索人才管理的规律,即人尽其才的规律。这一新兴科学刚一起步,就受到胡耀邦同志的高度重视,他对这篇文章做了重要批示,并指示胡启立同志在《中国青年报》上全文转载。《中国青年报》根据耀邦同志的批示精神加了“编者按”。后来耀邦同志在另一次讲话中再次强调指出:“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战果,叫战略学,用有限的投资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叫经济学,可不可以这样说,以有限的领导骨干和技术骨干,发挥他们的最大才能,以有限的时间造就大批合格人才,叫做智力开发学或叫人才学。”在耀邦同志的关爱和推动下,人才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华大地,给无数求进者带来福音。由于人才学与我70年代思考的人才研究应当成为一门科学这一观点不谋而合,于是我迅即投入到人才研究队伍中来。我的人才研究,是结合自己从事的戏曲专业进行的,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
齐建昌,笔名龚念周、文川、思明、思远。1935年1月24日生于河北省高阳县贾家坞村。1950年起先后在中国京剧院、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从事党务、编辑等工作。16岁起开始发表习作,至今已在全国4个宜辖市、20个省会的110种报刊发表文章1300余篇;著有《风声·雨声·读书声》(上、下册);与他人合作出版图书15部,主要有《川剧旦角表演艺术》《文艺人才成功之路》《名人名言录》《天安门革命诗文选》《人才学大辞典》等。入选《人才学大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国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民间名人录》等辞书。
第一章 科学管理与人尽其才
人才贬值与戏曲危机
历史的机遇在于选择
——谈“叫座剧目”的主客观因素
物质基础与戏曲振兴
——兼谈“文人下海”
应当重视艺术经验的总结
——怀念与思考
向管理要效益
——干部素质与戏曲振兴
“马太效应”与明星陨落
系统工程,综合效应
——振兴戏曲刍议
第二章 奖励与拔擢人才
谈艺术评奖与戏曲振兴
第三章 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人才崛起
艺术家的胆识和风格
——看《青丝恨》演出所想到的
像他那样爱护人才
——记著名导演艺术家杨文龙
关于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的断想
——读书札记
第四章 领导关爱与文艺人才
夏衍同志关心青年文艺工作者
文艺人才研究者的知心朋友
——高占祥散记
陈荒煤同志二三事
第五章 调查研究与发掘人才
天赋·勤勉·机遇
——戏曲演员成才情况调查
革新·创造·人才
——与黄梅戏演员的一次讨论
造就人才的艺术
第六章 人才个案分析
艺术家的轨迹
——“四大名旦”成才初探
梨园世家代代传
——记谭门七代
苦学·多思·博采
——高盛麟艺术生活片断
霜叶红于二月花
——访著名艺术家李桂云
“追求科学需要特殊的勇敢”
——记布莱希特专家丁扬忠教授
报幕也是一门艺术
——记优秀报幕员李小玢
艺海扬帆
——记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同志
战罢艺场又文场
——记新凤霞学文化
剑与笔并用的作家
——记著名戏剧家马少波同志
艺术家的情趣
——访郭颂
丹青圣手业精于勤
——记戏剧、电影美术家马强
让团结之花,结出艺术之果
——从田桂兰谢幕谈起
第一届“梅花奖”获得者:刘玉玲
——一位多才多艺的河北梆子演员
要造就更多的青年艺术家
——略谈任跟心的成才之路
第一届“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
——一位珍惜时间的蒲剧演员
艺术家的“思想库”
——记话剧演员蒋宝英
一段鲜为人知的影坛轶事
为人才崛起而呼唤
——访人才学研究者王通讯同志
好学不倦的青衣新秀王蓉蓉
贵在独创
——记一位富有哲理和才情的画家
真正的演员:美的创造者
——记沪剧青年艺术家马莉莉
开拓前进、勇于突破的郑子茹
勤奋创造出人才
——记白派传人刘萍
沪上升起一颗新星
——记沪剧演员茅善玉
一位开拓型的戏曲导演
——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余笑予
绚丽多姿的姐妹花
——访越剧演员何赛飞、夏赛丽
贤伉俪
师徒情
——新凤霞和她的学生戴月琴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