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噪声控制/“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为“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该书从声学基本概念与度量开始,以声学描述与声场分布为基础,以声学测量、噪声识别与控制为主线,基于声学波动本质,从产声机理、声传播机制、声防护措施三个角度系统分析噪声控制原理与技术方法,强调了声学基础内容,突出了声波场特征及声传播特性,强化了噪声源识别技术;加强了电力特色内容,特别分析了电力系统噪声和特殊环境噪声,如电站变压器噪声。此外,为了开拓读者视野,在第5章彰显了噪声能利用技术,如噪声诊断、声热技术及声发电技术,使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在理论与实践上认识噪声控制与利用过程。
《电力噪声控制/“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能源类、电力类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生产、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工作,以及对人们听声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环境噪声污染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及人口密度的增加日益突出,不仅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还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甚至会诱发多种疾病。当前,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之后的第四大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了解并掌握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控制原理,进行噪声污染预防、控制及噪声能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噪声作为声波,具有波动能。噪声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本质上是声波的识别与控制。要预防和控制噪声污染,必须了解并掌握噪声的测量方法及频谱特性、声波传播规律及源识别方式、噪声污染评价与预测方法、国家及地方法律政策允许标准(治理程度),从而根据污染现状、声源特性及降噪原理提出合理的噪声治理方案,把环境噪声降低到人们能够接受的水平。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电力行业特色,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本科生教学中噪声污染内容一般归属于物理性污染治理的相关课程中,没有单列课程,学生声学基础偏弱。
(2)在研究生课程中使用的教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基础教材,突出声波学基础和噪声控制基础,缺乏行业特色;另一种是专业类教材,突出案例,缺乏深厚的声学基础。
(3)目前噪声污染设置的内容偏重于噪声控制技术,缺乏对噪声能利用技术的系统讲授,无法在声学研究领域开阔学生视野。
因此,华北电力大学作为电力特色比较鲜明的研究型大学,需要在噪声污染控制及利用方面形成系统的行业特色,编制一本涵盖声学基础,并且彰显电力特色、噪声控制与利用相结合的专业特色教材。
本书第1章侧重于声学基础介绍,使读者认识到声学控制本质就是波动能控制,需通过波动学内容来认识与理解噪声的产生、衡量与传播;第2章重点介绍国家、地方有关噪声污染的法规政策及如何进行噪声测量、评价及源识别,使读者认识到噪声控制途径和测量方法,学会如何进行噪声源定位与源解析,从而为后续评价和控制提供依据;第3章侧重于各种噪声控制途径的介绍与分析,分别从振动声源(吸振和隔振)、声传播(隔声、消声、吸声)角度阐述噪声控制原理及技术方法;第4章侧重于介绍电力系统噪声,分别从发电侧、输电侧进行分析;第5章介绍目前噪声能的利用方法和途径,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最新的噪声能利用技术,为未来噪声能的利用提供参考。
本书由华北电力大学的郭天祥、陈传敏、刘松涛编写,郭天祥负责全书统稿工作。本由华北电力大学赵毅教授主审。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华北电力大学齐立强、苑春刚等专家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旭、归毅、李明、许俊鹏、范增、孔令风等承担了部分图、表、文字的录入工作,在此一表示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前言
第1章 声学基础
1.1 基本概念
1.2 声学度量
1.3 声学描述
1.4 声场分布
第2章 噪声及源识别
2.1 噪声
2.2 声环境质量标准
2.3 噪声测量
2.4 噪声源识别
第3章 噪声控制原理及技术
3.1 吸振
3.2 隔振
3.3 阻尼减振
3.4 吸声
3.5 隔声
3.6 消声
3.7 工程噪声控制
3.8 适用于恶劣环境应用的噪声控制
第4章 电力系统噪声
4.1 电力系统噪声分类
4.2 发电机组噪声
4.3 变电站噪声
第5章 噪声能利用技术
5.1 噪声能利用途径
5.2 噪声故障诊断技术
5.3 热声技术
5.4 声能发电技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