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中国桑蚕业繁盛的同时,柞蚕业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这反映于柞蚕书的不断刊行,以及明末清初时期已出现比较系统的柞蚕业技术的记载。清代中期之后因中央政府的产业推广措施,大量柞蚕书开始刊行。《中国柞蚕书十七种校注》在前辈学者对柞蚕书整理校注的基础上,对能够获取的有代表性的十七种柞蚕书,进行了校注工作。全书按照各部柞蚕书刊行的时间进行排列,展现了1911年之前中国柞蚕书刊行与流传的基本面貌,揭示了柞蚕产业“养蚕—缫丝一织绸”工艺流程的全貌,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史、丝绸史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蚕桑丝织业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明代之后从山东等地又兴起了一类柞蚕丝织业,又被称为野蚕的这一产业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清初又陆续传播至西南地区,与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家蚕业并行存在,成为丘陵山区民众的衣食之源。
柞蚕的种类极多,同时因其生产方式主要为野外放养,故其品种变异极快;根据不同的产区以及饲蚕树种的差异,柞蚕的名称也五花八门,如野蚕、椿蚕、椒蚕、柳蚕、蓖麻蚕等等,不一而足。如何统一名称,循名以责实,前人已多有议论,此处就引用清末安徽劝业道童祥熊的解释,统称之为柞蚕:
或曰:“柞蚕者,野蚕之一耳,柞之属若橡、若槲、若青棡,皆宜蚕,兹编以柞蚕名,其未备乎?”曰:“事固有举一以例其余者,且齐、豫习称柞蚕,民所易知,则仍之云。”
柞蚕业自清末以来柞蚕业早已经被视为一项富国裕民的产业,对于其研究也已经有了不少的成果。但是,对柞蚕书的系统性整理尚付阙如,鄙人一直有意从事该项工作,前期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同时特别关注并搜集了一些柞蚕书。2016年,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的资助之下,此项柞蚕书之点校整理工作终于真正开始进行了。
若论及柞蚕书的渊源,前辈学者们已经做过很多整理了.王毓瑚的《中国农学书录》(中华书局2006年版),华德公《中国蚕桑书录》(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等目录著作中,都有相应的梳理。本次整理点校过程中,也参考了这些著作,在此一并点明。最早的柞蚕书,应该来源于明末孙廷铨的《南征纪略》中的记载。《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南征纪略》二卷,国朝孙廷铨撰。廷铨字伯度,又字次道,益都人,前明崇祯庚辰进士,入国朝官至大学士,谥文定。顺治辛卯,廷铨奉使祭告禹陵及南海,此乃其纪程之书。上卷自出都至杭州,下卷自杭州至会稽,迄祀南海而止。其间游览古迹,多因以追论史事,同时酬赠诸诗,亦并载其间。”在《南征纪略》卷一部分顺治八年(1651年)六月乙酉当天的日记中,孙廷铨对诸城县山中民众进行柞蚕生产的情况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记载:
(六月)戊申,……渡潍水,次诸城县。……
己酉,自县南行,入一溪中。两岸夹山,层峰远近包络,村烟堤沙,岸柳曲折,随流高下,川原翠浮。马首七十里,至石门村,宿焉其中,沙石粼粼,一溪屡渡。山半多生槲树林,是土人之野蚕场。
按:野蚕成茧,昔人谓之上瑞,乃今东齐山谷,在在有之,与家蚕等。蚕月抚种出蚁,蠕蠕然,即散置槲树上。槲叶初生,猗猗不异桑柔,听其眠食,食尽即枝枝相换,树树相移,皆人力为之。弥山遍谷,一望蚕丛。其蚕壮大,亦生而习野,日日处风日中,不为罢。然亦时伤水旱,畏雀啄。野人饲蚕,必架庐林下,手把长竿,逐树按行,为之查阴阳、御鸟鼠。其稔也,与家蚕相后先。然其穰者春夏及秋,岁凡三熟也。
作茧大者二寸以来,非黄非白,色近乎土,浅则黄壤,深则赤埴坟,如果赢繁实,离离缀木叶间,又或如雉鸡壳也。练之取茧,置瓦脯中,藉以竹叶,覆以茭席,沈之用纯灰之卤。
武强,男,1980年生,河南省西平县人。2011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历史地理学专业,现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中国经济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着重关注于历史经济地理、丝绸产业史的学习与研究,以及当代丝绸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
自序
《养山蚕成法》
《橡茧诗》
《橡茧图说》
《放养山蚕法》
《教种山蚕谱》
《推广种橡树育山蚕说·植楮法附》
《山蚕图说》
《柞蚕杂志》
《柞蚕汇志》
《山蚕演说》
《劝业道委员调查奉省柞蚕报告书》
《橡蚕刍言》
《橡蚕新编》
《柳蚕新编》
《榈蚕通说》
《劝办桐庐柞蚕歌》
《安徽劝办柞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