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文学借助报刊曰益繁荣,近代报刊为文学提供了有力的传播工具。报刊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对近代文学的语言、观念、文体、接受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报刊是促进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力量。尽管这一转型是不完善的,但它毕竟揭开了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序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文学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
《近代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开题及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作者皆为该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文章涉及近代报刊与文学转型的多个方面,对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近代报刊数量巨大、种类丰富。关于近代报刊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可以说从报刊诞生初期就开始了,如众所熟悉的严复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都初涉这一话题。“五四”至三四十年代,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报刊对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推进愈加明显,与之相适应,思想家与学者们对近代报刊研究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自觉,如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阿英的《晚清小说史》等都或多或少地涉及报刊的兴起对近代文学乃至近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个别报刊研究著作的问世及报刊资料的编辑出版,该领域的研究出现了新的气象。阿英编写的《晚清文艺报刊述略》(1958年)的出版,可称得上开创了文艺报刊研究的先河,同时也建构出报刊与文学关系研究的早期模式。
近代文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作为古代文学的“尾巴”或现代文学的“萌芽”,被看作“过渡”阶段,其独立的价值与意义没有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的国策首先带来的是国人对现代化的强烈追求,近代社会作为中国迈入“现代”的初始阶段引起研究者的特别关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与旧”等是近代的问题,也是20世纪80年代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它们所出现的语境虽大大不同,但近代人对“现代性”的初步探索对后来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近代文学研究就是在此大背景下引起高度重视并逐渐走向高潮的。从90年代开始,随着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入及研究视野的开阔特别是跨学科方法的介入,近代报刊与文学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涌现出一批研究成果。非常可喜的是,一批年轻的生力军加入近代文学研究的行列,他们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定会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但也必须承认,已有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研究的空间依然有待拓展。从报刊本身的角度看,一些影响较大的报刊受到重视,研究者较多,但在当时不太知名现在看来其意义不可小觑的一些报刊,如女性报刊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之外的一些地方报刊由于搜集的困难等原因,还有不少没有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从报载文体的角度看,小说杂志特别是“四大小说”杂志——《新小说》《小说林》《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关注者众,但与学界初步统计的300多种文艺报刊的数量比,显然还有一些文艺报刊仍藏在“深闺”未见其真实面目,或即使被注意到但未得到深入全面的研究。就报刊与文学关系的角度言,既有研究多侧重于对报刊所载文学作品如小说、戏曲、诗歌、散文的分析探讨,但围绕报刊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揭示近代报刊价值的研究空间仍需拓展。另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如对近代的“文学转型”的理解也有待深入。
赵利民,男,山东单县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首席专家。兼任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重点学科带头人、领军人才,天津市教学名师。先后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
清末报刊与文学的共生性繁荣与世界的“图像化”
论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的文化生态及其意义
作为方法的报刊——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小说转型研究的可能性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晚清小说杂志上的翻译文本:传统与现代之间
《时务报》与中国近代翻译小说的现代进程
19世纪传教士报刊刊载中译伊索寓言的流传与影响
从《大公报》(1902-1911)看中国文学转型
民初(1912-1919)小说界女性作者群体的生成研究及中西比较研究——以报刊业文化生态为视野
性别媒介与现代家庭小说的兴起——以《中华妇女界》家庭小说专栏为中心
晚清报刊摘录转载的实践与中国现代版权制度的建立
风俗·学术·制度:19世纪后期关于“富强”的本末观——以郭嵩焘和严复为中心
从“杂歌谣”到“俗曲新唱”——近代歌词改良的启蒙意义
《小说时报》的整理再版与学术考察
集历史文献与文学镜像于一身的民初期刊《中华小说界》
近代报刊语言词汇、句法的趋俗化——以报刊剧评为例
明清之际西语专名汉译中特用汉字的“造”和“用”
论王韬的报刊编辑思想
梁启超传记体散文的文体意识与创作心理
廖恩焘:诗界革命一骁将
清末民初阅读与批评中的散原诗歌
“剧评”的兴起——现代话剧史“剧评”问题研究
汪石青戏曲创作考论
小说与笑话的联姻:以吴趼人的小说为例
《世界繁华报》语境中的《官场现形记》写作
陈衡哲早年史迹考索
《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补遗
法螺生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