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在元圣,强着玄言。权舆真宗,启迪来裔。遗文诚在,精义颇乖。撮其指归,虽蜀严而犹病;摘其章句,自河公而或略。其余浸微,固不足数。则我玄元妙旨,岂其将坠?朕诚寡薄,尝感斯文。猥承有后之庆,恐失无为之理。每因清宴,辄叩玄关。随所意得,遂为笺注。岂成一家之说,但备遗阙之文。今兹绝笔,是询于众。公卿臣庶、道释二门,有能起予,类于卜商铁疾,同于左氏渴于纳善。朕所虚怀,苟副斯言,必加厚赏。且如谀臣自圣,幸非此流。县[悬]市相矜,亦云小道。既其不讳,咸可直言。勿为来者所嗤,以重朕之不德。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速流长,其中,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各有传承,统贯着学术与文化的命脉。后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终是在看似矛盾的斗争中完美融合,犹如三枝奇葩,各彰异彩,相互辉映。历代也多认为三者之间有着彼此补充的作用,故有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说法。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其尊道贵德、清静无为、齐同慈爱、抱朴守真等理念不仅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有着深远影响,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从道教的基本教义中,我们看到了最纯正的中国文化符号,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形神俱存”“动起于静”等。
《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也是道家学派的《圣经》。自成书以来,围绕它展开的注释有成百上千种。而贵为天子又亲为《道德经》作注者,史料记载的就有唐玄宗、梁武帝、梁简文帝、梁元帝、魏孝文帝、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八位皇帝,流传下来的有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御注。
一:
第一章 体道
第二章 养身
第三章 安民
第四章 无源
第五章 虚用
第六章 成象
第七章 韬光
第八章 易性
第九章 运夷
第十章 能为
第十一章 无用
第十二章 检欲
第十三章 厌耻
第十四章 赞玄
第十五章 显德
第十六章 归根
第十七章 淳风
第十八章 俗薄
第十九章 还淳
第二十章 异俗
第二十一章 虚心
第二十二章 益谦
第二十三章 虚无
第二十四章 苦恩
第二十五章 象元
二:
第一章 体道
第二章 养身
第三章 安民
第四章 无源
第五章 虚用
第六章 成象
第七章 韬光
第八章 易性
第九章 运夷
第十章 能为
第十一章 无用
第十二章 检欲
第十三章 厌耻
第十四章 赞玄
第十五章 显德
第十六章 归根
第十七章 淳风
第十八章 俗薄
第十九章 还淳
第二十章 异俗
第二十三章 虚心
第二十三章 益谦
第二十三章 虚无
第二十四章 苦恩
第二十五章 象元
三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