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昭阳、楚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兴化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被称为“锅底洼”的里下河地区中央蕞低洼的地方,平均高程仅1.8米,是名副其实的“洼中之洼”。由于兴化所处的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历史上多有遇水先淹、无水先旱的记载。面对这样的生存困境,勤劳勇敢的兴化先民在对抗洪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垛田生产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垛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2013年5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的典范入选农业部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当时江苏独一入选的项目。2014年4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又顺利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作者李明教授曾经多次带领学生前往兴化调研,对兴化垛田形成的自然、历史原因进行考证,对垛田农耕技术进行挖掘,对兴化独特的水乡文化、饮食文化进行探讨,并将调研经过和结果着成本书。
*洼中之洼,洪水走廊,遇水先淹、无水先旱,是兴化昔日的历史印记。
*湖荡浮岛、轻舟穿雾、龙芋飘香、千垛菜花,是兴化如今的景象。
*讲述兴化百姓如何在对抗洪水的过程中垒土成垛,将茫茫大泽变成世外桃源。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丛书。
作为北方人对南方的水乡泽国总难免有些羡慕,时常幻想着烟雨楼阁、港汊纵横、小舟穿行的唯美画面,然而那些过度开发的园林、古镇已是人群涌动、摩肩接踵,想要体会水乡文化不如到乡下。兴化是好地方!不必精读,只需匆匆翻开本书,百余张出自王少岳、朱宜华等知名摄影家的绝美彩照就可以带给您较为直观地感受,无论是航拍中兴化河网密布、港汊纵横、水陆交错的震撼场景,还是朝阳初升、晨雾未散,小舟轻摇穿过一片黄花时的唯美意象,兴化都会令您心生感慨——怎么美得如同世外仙境……
有趣的是兴化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并不总是优势条件——兴化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被称为“锅底洼”的里下河地区中央蕞低洼的地方,因此历史上多有遇水先淹、无水先旱的记载。这一点作者在一开篇就点了出来。从而不禁使人诞生疑问,兴化百姓如何在对抗洪水的过程中垒土成垛,将茫茫大泽变成世外桃源的呢?作者没有说教式的解答,而是将答案放在历史传说和故事中,放在村落调查中那些不规则的街道中,很学术却不学究,是这本书的风格,也是“寻找桃花源”整套丛书的风格。
垛田上种什么呢?龙芋飘香、菜花金黄、万寿菊多彩绚丽,这大概是中国重要农业遗产里蕞值得一看的农业景观之一了,如果说哈尼梯田灌水后如调色板一般的色彩变化是壮丽奇幻的,垛田的景观则很好的融合在水中,融合在晨雾中,融合在渔歌和小船轻摇中……
作为游览地,尤其是农业文化遗产游览地,兴化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值得读着细细品味,从历史地名的角度,作者解读了兴化的缸顾、三十六访、七十二垛,五湖八荡,在中国民间传说中,三十六、七十二等常常不是确数,如今自然也数不出来、查不翔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它们背后的传奇故事,有来自水乡神话的浪漫,也有战争留下的传说。围绕着兴化水文化衍生的一些庙会、船文化和来自水乡的吴侬软语为本书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也是本书一大蕞值得品味的一部分。
兴化访垛这本书,不仅是带您走进了农业遗产地,而是走进了整个水乡文化。
兴化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昭阳、楚水,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兴化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被称为“锅底洼”的里下河地区中央最低洼的地方,平均高程仅1.8米,是名副其实的“洼中之洼”。
春秋战国时期,兴化地处古代吴、越、楚和中原文化交汇的地带,是典型的水乡泽国。南宋以前的兴化作为东海一隅,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交通不便,少受兵燹之灾波及,是那些迁徙而来躲避战乱的外来移民眼中的“世外桃源”和理想的避祸之所。《兴化县志》(张志)载诗云:“我邑独少宛马来,大泽茫茫不通陆;外人羡着桃花园,万钱争租一间屋。”但是,由于兴化所处的里下河平原地势低洼,历史上多有遇水先淹、无水先旱的记载。每至夏秋汛期,黄淮洪水暴发,各河湖来水迅速向兴化地区汇集,形成“诸水投塘”之势,加之下游河道排泄不畅,于是兴化成为洪水的重灾区,涝灾频繁,素有“洪水走廊”之称,抗洪防灾成了古代兴化永恒的主题。勤劳勇敢的兴化先民在对抗洪水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在沼泽高地之处垒土成垛,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垛田生产知识和经验,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环境高度协调的垛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因此,兴化垛田是沼泽洼地独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农渔结合的生态农业典范。作为传统农业系统,它独特的地貌和景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唯一的。2013年5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作为沼泽洼地土地利用模式的典范入选农业部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当时江苏唯一人选的项目。2014年4月,“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又顺利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我曾经多次前往兴化,几乎每次都与兴化垛田有关。早在2010年夏天,我便随同江苏省政协文史委农业文化遗产调研组来到兴化调研垛田,但由于当时行程安排很紧,所以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垛田镇的一处垛田,听了几个部门的汇报。2012年夏天,我和崔峰副教授一同带了学生去兴化的垛田镇和缸顾乡进行有关课题的问卷调查,虽然到了东旺村,可惜没看到干垛油菜花海。2014年4月,我到兴化参加“第一届东亚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会后终于有机会到千垛菜花风景区一睹干垛油菜花海的真容。2016年9月,我带了两个研究生再次到兴化垛田进行调研,第一次看到了干垛菜花风景区的菊花景观,拜访了《舌尖上的中国》曾拍摄过的“芋农”夏俊台,还尝到了许多垛田的美食。到兴化的次数越多,越了解垛田,我就越感觉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这块土地上的农业文化遗产是如此珍贵和来之不易,而且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垛田地貌特征以及罱泥、扒笮、搌水草等传统农耕方式,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和研究,想尽办法保护好、利用好。
本书是由苑利先生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出版的“寻找桃花源: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研究”丛书之一,感谢2015年苑利先生邀我参加丛书编写。我平日写作多以科研论文为主,对完成这种体裁的文章实在缺少经验,只好勉力为之。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列出,敬请谅解。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文中恐有错漏,希望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