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散文经典:差不多先生传》共分五个部分,『随笔杂谈』选取的是各个时期胡适弘扬新文化,反思传统文化的文章;『心灵自述』是胡适的自述文字;『人物随想』是胡适对朋友的回忆文章;『文学小品』选取的多为游记;『讲演录』是胡适各时期的演讲稿。
本书在每篇文章后面都附有较为详细的注释,并有简短的导读,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并理解胡适的散文。当然,读者心目中都会有自己的胡适,我们这些『附骥』式的文字聊供参考而已,还是进入胡适的散文世界细细体味吧!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本书精选胡适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散文编辑而成,从中不仅可领略胡适的散文风格,还能充分认识胡适为人为文的精神,看到这位新文化大师的风貌。
新浪读书、搜狐读书、腾讯读书联合力荐
胡适在1917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发表在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杂志上。其时,胡适虽尚在美国留学,但却与梅光迪、任叔永等一班留学生,响应国内的新文化运动的浪潮,热烈地讨论着中国文学的问题。《文学改良刍议》即是这场讨论的产物。提倡白话文是文学革命运动的重要内容,并成了新文化运动的有力部分。如果说这场运动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话,那胡适的这篇文章就吹响了新文学的第一声号角,开始了白话文向文言文的挑战。紧接着,陈独秀就在下一期刊出了自己撰写的《文学革命论》进行声援。
在陈独秀的建议下,胡适将“年来思虑观察所得”,最终作成一文,于是就有了被陈独秀称为“今日中国之雷音”的《文学改良刍议》。在此文中,胡适提出了有名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提出的“八事”从不同角度批评了传统文学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也部分地涉及了内容和形式之关系及语言变革等问题。
对“八事”作个简单的概括,可以发现,一、二、四大致属于精神或内容上的革命,而三、五、六、七、八则为“形式上革命也”。此文历来被视为新文化运动之宣言,历史价值自然不言而喻。文中所提“八事”,实际上可以视作是胡适的文学理念。有意思的是,其主张与唐朝古文家韩愈等人的文学理念极其相似。如韩愈在文章的精神与内容上强调“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师其意不师其辞”,写作时“辞必己出”,“穷苦之言易好”,在形式上强调“文从字顺”、“惟陈言之务去”、变骈为散等主张都可谓一脉相承。两者的相似,源于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性质上的相似性。唐朝的古文家们的文学观在历史上也是进取性的。
《文学改良刍议》所提出的“八不主义”都是针对近代文坛日趋没落的仿古文风而言的,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文学革命虽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但也应该有自身的目标,而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无疑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至此,文学革命得以借白话文的推广与普及而有日新月异的发展,《文学改良刍议》的倡导之功是不容抹杀的。此后,胡适又陆续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1917.5)、《论小说及白话韵文》(1918.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4)等文章,继续探索白话文的发展,并在创作实践中予以支持。
胡适(1891—1962),原名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县人,中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中国自由主义先驱之一。胡适是“五四”时期思想界的大师级人物,学贯中西,一生曾获得三十几个博士头衔。他早年接触新学,信奉进化论。1910年官费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并毕生深受其学说影响。在留学美国期间,胡适有感于中西文化在近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不同表现,立下了“再造文明”的宏愿,主张针对具体的问题,以积累渐进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的解放和改造,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了一生。1917年初,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革命。同年7月,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杂志,成为当时新文化和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主张改良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历史研究方法,引发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1922年离开《新青年》,创办《努力周报》,宣扬“好人政府”,并成为爆发于20年代的“玄学与科学”大论战中“科学派”的领袖人物,积极提倡“科学的人生观”。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随后发起声势浩大的“人权运动”,抨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积极倡导自由主义思想。“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创办《独立评论》,标榜“独立”精神,继续宣扬自由主义思想。1938年任驻美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中国台湾逝世。
胡适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有过重大的影响。在“五四”运动前后,胡适是开先河的一代宗师,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拓性贡献。这些贡献主要包括:首先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散文剧本《终身大事》;撰写了第一部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开创了新《红楼梦》研究学派;出版了第一部用白话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集《短篇小说》;最早提出并使用标点符号……
胡适是20世纪中国由传统向现代发展过程中的承传者、启蒙者。“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的评价,较为形象地体现了这一点。
胡适不仅是理论家,也是实干家。胡适的散文创作,在中国现代散文发展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其成就超过了他的戏剧、小说乃至新诗创作。胡适的散文是其思想的利器,他通过散文,传播其关于文学革命,关于自由主义的思想,关于“再造文明”的理想。胡适的散文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思想性、学识性见长,而在语言上则形成了平实清新、晓畅明白的创作风格。但也正因为此,胡适的散文中最具分量的文化学术性散文,有时难免出现过于直露、粗疏肤浅、考据烦琐的弊病。
周作人在评价胡适的散文时曾说:“中国散文中现有几派,适之仲甫一派的文章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如像西瓜之有口皆甜。”应该说,这个评价还是客观公允的。
导论
随笔杂谈
文学改良刍议
归国杂感
易卜生主义
贞操问题
不朽——我的宗教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新思潮的意义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名教
人权与约法
信心与反省
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
读经平议
心灵自述
我的歧路
九年的家乡教育
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我的信仰
逼上梁山
——文学革命的开始
人物随想
中国爱国女杰王昭君传
许怡荪传
李超传
追想胡明复
追悼志摩
记辜鸿铭
丁在君这个人
高梦旦先生小传
文学小品
一个问题
差不多先生传
漫游的感想
庐山游记(节选)
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
南游杂忆
平绥路旅行小记
讲演录
自由主义
中学生的修养与择业
少年中国之精神
五四运动纪念
科学的人生观
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中国文艺复兴运动
胡适年表(1891—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