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震荡与变革。
新的技术解决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固有问题,提升了金融行业的效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新的技术也给金融行业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金融创业者该如何应对时代的浪潮?互联网金融监管将有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金融业卷入了被公众舆论拷问的巨大漩涡之中,市场上甚至出现了解散现有金融体系的声音,金融从业者更是被视为社会的“吸血鬼”。在此背景下,罗伯特·席勒通过《金融与好的社会》一书为金融正名,指出金融有充足的潜力来塑造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好的社会”离不开金融。
近些年来,金融科技的浪潮滚滚而来,势不可挡。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已深刻而广泛地融入到了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业态之中,同时也衍生出了移动支付、智能投顾、虚拟货币等新金融业态。在现阶段,反思金融科技的价值几何,是否有利于成就“好的社会”是监管者、研究者和从业者需要共同思考和探索的主题。
金融科技与传统金融有何不同?传统金融遵守“二八原则”,目标客户主要为高净值人群,其导致的结果便是金融覆盖面有限,金融普惠性不足,金融满意度欠缺。
金融科技是治疗上述“病症”的一剂良药,可以让公众更加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获得性。智能投顾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10万美元困境”,普通用户只需填写问卷,也可低成本享受原先高净值用户才可享受的投顾服务。大数据征信覆盖人群更为广泛,能够填补央行征信系统的空白。在银行服务不足的国家和地区,比如印度和肯尼亚,移动支付已成为银行的有效替代品,为公众提供存款、贷款、支付、保险等金融服务。
第二,低成本性。银行传统的信贷审批流程非常繁复,即便是小额信贷,审批流程也不会精简。这导致审批成本高昂,在小额信贷中审批成本甚至超出回报,银行难以为小微企业或个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审核等技术的出现,使得信贷审批的智能化程度有效提高,审批成本有效降低。成本降低使得小微金融服务也有利可图,进而保障了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
第三,高便捷性。金融科技大幅降低了公众对金融机构物理网点的需求,用户的绝大多数需求都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来满足。比如,原先需要到物理网点才能办理的银行业务,现在绝大部分可以在移动设备上完成。此外,随着模式识别等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应用,用户无需再输入复杂的账号和密码,只需要让机器识别指纹或面庞就可以完成支付,不仅便捷,而且也更加安全。
当然,金融科技也有其两面性。就像金融虽是“好的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在其发展历程中也伴随着多次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科技在发展和应用过程中也伴随着诸多“危机”,比如人工智能带来的失业问题。人工智能可渗透进存款、提现、汇款、打印账户记录等银行业务中,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在2017年减员近3万人;高频算法交易可能导致股票交易市场的闪电崩盘,引发市场的恐慌;空气币更是披着区块链的外衣,通过ICO从投资者手中骗取资金;大数据也可能会产生个人隐私泄露和歧视等问题,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打击整治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专项行动中,仅2016年4—7月,公安机关缴获的信息就高达230余亿条。
这些问题的发生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摒弃金融科技?不然。我在这里做个简单的比喻:金融科技就像汽车,汽车发明后,公路上每年都会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力消耗,但是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我们并非选择不用汽车,而是选择设立交通规则以及通过驾考来提高司机的驾驶能力。金融科技亦需如此,不能因金融科技可能出现的问题而停滞不前、因噎废食,而是要为金融科技设立“红绿灯”,规范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其负责任创新。此外,也需要通过自律组织等各渠道来提升金融科技从业者的职业素质与合规意识。
《极致金融》的作者郭宇航是金融科技领域的资深研究者,他对金
郭宇航
知名投资人、财经专栏作家,中国区块链应用研究中心理事长。毕业于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作为参与中国互联网金融政策制定讨论的行业专家,曾合作出版《互联网金融理论、实践与监管》一书。
2012年创办的点融网有“中国版Lending Club”之称,是国内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公司,2016年创立星合资本,支持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