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45 元
丛书名:“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 作者:段昌群,苏文华,杨树华,王崇云 著
- 出版时间:2020/5/1
- ISBN:9787040529623
-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Q948.1
- 页码:331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3
- 开本:16开
《植物生态学(第3版)》从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以生态适应和协同进化为主线,从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出发,依次分析群落、种群、个体等不同层次上植物的生态现象,并将每个层次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该书特别强调生态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学科前沿与热点问题,尤其重视把植物及其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示其如何响应气候异常、极端环境胁迫、全球变化等系列生态问题;配套数字课程提供微视频、教学课件、思考题解析、推荐阅读等资源,以方便学生复习或自学,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植物生态学(第3版)》主要供高等学校生态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生态学、环境保护领域以及农、林、水等行业的科技工作人员使用和参考。
本教材第2版出版至今十年了。在此十年中,生态学及其与生态学相关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巨大变化,一是生态学升级为一级学科,这为我国研究生及其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高更大的学科平台,本科教育在生物科学类设有生态学专业,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还设有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学在高等教育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二是我国倡导并引领世界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国家高质量和转型发展的刚性要求,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与生态环境密切关联的国家专业职能部门成立,生态学成为全社会热捧的学科领域;三是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地球进入“人类世”,诸如生态退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全球变化等很多过去只是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等领域专家们考虑的科学问题,一跃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生态学迎来强劲的社会需求,一方面为从事生态学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为生态学如何从后台专业层面进入社会公众视野时更好地“讲好自己的故事”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在全社会对生态学寄予厚望、生态学被全面“社会化”的时代文化语境中,如何既保持学科定力、维护学科的专业性,又要服务大众知识需求、引导“纯正”生态学的大众化传播,这些都是我们再修编教材要直面的问题。
幸运的是,本教材经历了十年高等教育生态学教材专业化、市场化的检验,很多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给予了积极反馈和建设性要求,这为我们对教材的修编提供了不竭的动力。2011年本教材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社会各方的认可坚定了我们继续把本教材的建设当作一个事业来做,进而也让我们跳出教材本身来重新审视教材的内容。从2015年我们就着手讨论内容优化问题,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制订修订方案,讨论内容补充原则,统一编写规范,修订工作凡四稿。定稿的教材与第2版相比,基本框架没有变化,各章节不同程度都有新的内容补充和调整,特别强调生态学的方法论、认识论、学科前沿与热点问题,尤其重视把植物及其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展示其如何响应气候异常、极端环境胁迫、全球变化等系列生态问题,以体现本教材“宏观着眼、层层剖析”的编写初衷。本教材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等学校生态学专业、生物学专业、植物科学专业、林学专业、园艺专业等,也可供环境科学专业、自然地理专业使用,并可为高等师范院校、农林及水利院校的相关专业参考使用。
本书的原主编之一、著名的植物生态学家、我们敬爱的老师姜汉侨先生于2011年因病辞世,作为他的学生,我们谨以此书的修订和出版向老先生一生在生态学领域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表达我们的崇高敬意和深情怀念。
本教材的再版修订,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方精云、吴文良、张大勇、彭少麟、卢宝荣、达良俊、阮宏华、李凤民、马克平、盛连喜、王仁卿、陈进、骆亦其、彭长辉、李百炼等先生提出了很多建议。本教材作为国家高校“双一流建设”工程云南大学项目、云南省高原山地生态与退化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态文明智库、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的工作内容,得到了云南大学林文勋、丁中涛、赵琦华、李庆军、张志明、李世玉等校、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并且得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林金安副总编、吴雪梅主任、高新景编辑的支持,谨此一并致谢。
本书再版修订由段昌群教授担任主编,苏文华教授、杨树华教授和王崇云副教授任副主编,段昌群负责第1、第2、第3、第11、第13章的内容,苏文华负责第4、第5、第12章的内容,杨树华负责第6、第7章的内容,王崇云负责第8、第9、第10章的内容,段昌群完成全书统稿工作。书稿完成后,刘嫦娥、付登高、张志明、周睿、杨明玉等老师,李婷、彭淑娴、杨桂英等博士生以读者身份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的审读,对完善书稿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此表示感谢。
第一部分导论
第1章 绪论
1 生态学的学科范畴
1.1 人与自然
1.2 生态学的定义
2 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2.1 植物与环境
2.2 植物种群与植物群落
2.3 植物、生态系统及全球变化
3 植物生态学的认识论
4 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5 植物生态学发展简史
5.1 植物生态学的历史前期
5.2 植物生态学的建立
5.3 植物生态学的进展
第2章 植物的生存环境
1 地球的物理环境圈层
1.1 大气圈
1.2 水圈
1.3 岩石圈(及土壤圈)
2 生物圈
2.1 生物圈的概念
2.2 生物圈中的植被
3 环境因子的分类
4 环境因子的生态学分析
4.1 生态因子作用的综合性
4.2 主导因子和限制因子
5 环境的尺度
5.1 环境的尺度和植物的层次
5.2 空间和时间尺度
6 环境的变化
6.1 正常环境
6.2 胁迫环境与极端环境
第3章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1.1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1.2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功能成分之间的协同关系
2 初级生产
2.1 初级生产力的概念
2.2 影响初级生产的主要因素
2.3 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3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功能
3.1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3.2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3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4 植物对生态环境的改良与调节
4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平衡
4.1 植物在生态平衡中的基础地位
4.2 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
5 植物与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
5.1 资源保障
5.2 环境支持
第二部分 植物群落生态
第4章 植物群落的结构
1 植物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1.1 群落的最小面积
1.2 群落种类成分的数量特征
1.3 群落组成成分的分析
2 群落的垂直与水平结构
2.1 群落的垂直结构(成层性)
2.2 群落的水平结构
3 群落的外貌
3.1 层片结构(生活型组成)
3.2 生活型谱
3.3 层片与层次
4 群落构建
4.1 群落构建理论
4.2 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构建
第5章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
1 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1.1 植物的迁移、定居和竞争
1.2 植物群落形成的阶段
1.3 植物群落发育的时期
1.4 群落的周期性和年际变化
2 植物群落原生演替的模式
2.1 旱生演替系列
2.2 水生演替系列
2.3 演替的进展和逆行
2.4 关于演替顶极理论
3 植物群落的次生演替
3.1 次生演替的一般类型
3.2 次生演替的规律及应用
3.3 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4 地上-地下关联性与群落变化
4.1 地下分解者对地上群落的影响
4.2 地上植物群落对地下群落的影响
第6章 植被分类及植被制图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1.1 植被分类的目的
1.2 植被分类的途径
2 基于植物区系的群落分类
2.1 群落类型的综合特征
2.2 群落分类的一般步骤
3 中国植被分类的系统和单位
4 地球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4.1 常雨木本群落
4.2 雨绿木本群落
4.3 照叶木本群落
4.4 硬叶木本群落
4.5 夏绿木本群落
4.6 针叶木本群落
4.7 雨绿干燥草本群落
4.8 夏绿干燥草本群落
4.9 中生草本群落
4.10 湿生草本群落
4.11 水生草本群落
4.12 干荒漠群落
4.13 冻荒漠群落
5 植被制图
5.1 植被图的种类
5.2 植被制图的基本要求
5.3 植被制图的步骤
5.4 3S技术在植被制图中的应用
6 数字化植被
6.1 数字化植被的概念
6.2 数字化植被的研究
6.3 数字化植被的应用
6.4 大样地
第7章 植被的分布和植被区划气候与植被
……
第三部分 植物种群生态
第四部分 植物个体生态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