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知汉系列》第二册,从刘邦去世讲到武帝即位前,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内容一边叙事普及,一边对历史文本中的相关谜团进行释疑。
一、孝惠帝是否真的有那么“仁弱”和怠于政事;
二、疑云重重的“白马之盟”究竟是真是伪;
三、吕后的人事安排真的是要夺取刘姓江山吗?
四、诛吕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陈平在其中的作用;
五、汉文帝如何以不被看好的实力收拾诛吕后的残局;
六、德与欲:文帝的阴阳两面;
七、景帝传位梁王和七国之乱的关系;
八、景帝更换继承者的动机。
本书于普通讲文景之治的区别在于,辩证分析了文景两朝对民间采取休养生息、对宗室进行残酷压榨的两面性,提供了更立体更全面的人物形象和史观。
《帝国的阴阳两面》为《知汉系列》的第二部,
辩证分析文景两朝对民间休养生息、对宗室残酷压榨的两面性
读来如亲历炎凉,
真正感受到历史的幽深和残忍。
作者以学问家一样的认真,
散文家一样的文笔,
评书家一样的戏剧感,
哲学家一样的悲天悯人,
把这段历史讲述和阐释得津津有味,
令人欲罢不能,惟嫌纸短……
自序:阴阳两面的三重含义
夹在汉高帝刘邦、汉武帝刘彻中间,拥有天子身份或实际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前后有六人:孝惠帝刘盈、高后吕雉、前少帝、后少帝、文帝刘恒,以及景帝刘启。
这一段时期,看似没有刘邦时的传奇,没有刘彻时的雄壮,然而却在经历痛苦的内部革新。就像绝大多数朝代一样,开国之主匆匆草创,当他死去之后,留下一个后遗症众多的摊子给子孙,能否妥善解决,决定了这一朝代绵延的时间。秦、隋不能解决,便成短命王朝;汉在艰难和血腥中幸存,则成就强大帝国。
这六个人,尤以孝惠、高后、文景为代表,是承上启下的核心人物,不可谓不关键。我把这一时期汉朝的特点,称之为“帝国的阴阳两面”。
阴阳两面,有三重意义。
其一,在于刘邦死后,汉朝进入两宫政治阶段。何为“两宫政治”?即孝惠帝居未央宫、母亲吕后居长乐宫,同样都能发号施令,决定帝国走向。明面上的天子,和其背后的太后,构成了第一重含义:“权力的阴阳两面”。孝惠帝在一般的解读中,是个仁弱无为的少年天子。但本书将会结合学界研究成果,列举其并不那么仁弱、并不那么无为的实绩,揭露其时母子矛盾这一条主线和暗线。两宫政治的结果,是造成了两人身边各自围绕着一批站队的臣子和奴仆。作为政府首脑的丞相一职也在这一时期,从一员不得不分为左右两员,以平衡母子间的权力斗争。
其二,吕后死后,由各种利益集团联合掀起的诛吕之变,导致了吕氏灭族、后少帝之死。文帝从藩王的身份接受邀请,入主长安。为了政变和即位的正当性,帝国对此一段历史进行了主动涂抹修改。李开元先生在《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中曾提及:“西汉初年,汉政府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需要,对于历史记载曾多次进行修改。其较大的修改至少有三次。一、对于秦王朝历史的修改;二、汉王朝对于汉曾经从属于楚,汉王国乃是项羽的封国等有关汉之由来的隐瞒;三、对于吕氏政权的历史所加的修改……”留下来的文字记录,和被抹去的历史痕迹,构成了第二重含义:“叙述的阴阳两面”。从古至今,学者们为还原这一阶段的事实做出了不少努力,本书中同样会从蛛丝马迹入手,尽量破解如“白马之盟”等扑朔迷离的谜团。
其三,文景二帝,一般读物只强调其宽容仁厚之政治。除非综合全面的专业书籍,才会立体解读。考文景两朝之治,实际上是对民间的休养生息,以及对权力内部和宗室内部的残酷侵削,两者结合。对下的仁厚,和对上的刻薄,构成了第三重含义:“政治的阴阳两面”。推而广之,不仅文景两朝如此,这种一体两面的执政理念,事实上从吕后时期就已发端。吕后以严酷手对付不服从的刘氏、吕氏,文帝以强硬措施报复诛吕集团,景帝则以更加绝情的方式对待功臣、儿子、诸侯王,从根本上解决了宗室的威胁。
本书将在众所周知的“文景之治”外,着重展示政治残酷的另一面。
本书是“知汉”系列的第二册,和第一册相比,更多采用抽丝剥茧似的叙述方式,同时也增加少量史书原文的引用,提高可信度,因此在阅读的专业性要求上有所提高。
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历史只有两种,一种是“发生的历史”,即真真实实在时空里曾经演绎过的人、事、文化;而另一种称作“描述的历史”,所有我们接触的、感知的、学来的、掌握的、传授的,大约都是不同描述下的前人与前事。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不过是在描述我所以为的历史,如果还有什么值得强调的,那就是第一册自序里就强调的叙事风格。
中国的历史书,习惯了英雄叙事,习惯了写王侯将相的家书,而在我眼里,个人都是渺小的,帝王也好,世家也好,平民也好,在帝国的起与灭、时代的兴与衰里无一不是被驱使着前进的蝼蚁,我希望您读此书,除了了解历史之外,还能读到每个人的无奈,能读到众生的悲苦。
戴波,1980年生,200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现居江苏宜兴,从事文学创作和历史研究。微博名“唐不闻”,现有关注者213万。曾在报刊媒体开设连载专栏,出版有《帝国的兴起》《唐译<子不语>》《我这一生都比别人跑得慢》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