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主义(republicanism)是西方重要的政治思想典范,渊源于古典时期希腊与罗马的政治思辨,并且在文艺复兴之后,与现代民主政治及宪政主义结合,深刻地影响了现代历史的轨迹。在清末民初,也曾经对中国的政治意识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西方共和主义思想史论》追溯西方共和主义的思想史,分析的对象包括亚里士多德、西塞罗、马基亚维里、卢梭、孟德斯鸠、《联邦论》、西耶斯、康德、黑格尔,以及当代的政治理论家阿伦特、施密特与史学家斯金纳。作者以“史论”的体例,详细地分析了每一位思想家的时代背景、问题意识、概念架构,以及论述精义。本书呈现了古典共和主义以权力平衡为核心的政治艺术,以及有现代政治变迁的过程中,共和理念与宪政主义以及人民主权分别结合之后所产生的“宪政共和主义”与“民主共和主义”的对立与辩证发展。
适读人群 :大中专院校政治学专业在校师生,相关领域研究人员,以及一般读者
本书为台湾政治学者萧高彦教授以共和主义思想家理论体系的阐述为主轴,并且辅之以思想史以及时代问题意识背景,力图对西方共和主义思想提供全面性的观照以及系统的分析。本书最初由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于2013年出版,此次中文简体字版据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授权排印,为在中国大陆地区首发。
萧高彦,台湾大学政治系学士、硕士,美国耶鲁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并合聘于“中研院”政治学研究所与台湾大这政治学系。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思想史以及当代政治社会思潮,研究主题则包括共和主义、民主理论、黑格尔与社群主义,以及现代国家观念发展史等,著有中英文学术论文数十篇。
自序
导论 共和主义的系谱
一、前言
二、共和主义的意义及基本信念
三、古典共和主义
四、现代共和主义的两种进程
五、共和主义的式微
六、共和主义的复兴
第一章 亚里士多德与共和政制
一、前言:西方共和主义之渊源
二、思想脉络:希腊城邦的民主理念
三、政治学:德行、明智与立法
四、城邦与“政治统治”:《政治学》第1卷
五、公民身份:政治统治的民主要素
六、“政制”与统治团体:城邦政治秩序的寡头要素
七、政体分类及讨论
八、共和政制、中间政制与立法家的混合艺术
九、公民德行
十、结语:共和主义与民主政治
第二章 罗马与西方共和主义之奠基
一、前言
二、波利比乌斯:致用史学、政体循环与混合宪政
三、西塞罗的《论共和国》
四、结语
第三章 西塞罗与马基雅维里论政治德行
一、前言
二、西塞罗论述的脉络及分析架构
三、西塞罗论基本德行
四、西塞罗论效益
五、马基雅维里政治道德论的基本取向
六、马基雅维里论政治德行
七、马基雅维里主义与现象世界的政治逻辑
八、规范论与秩序论:政治道德的两种典范
第四章 马基雅维里论现代共和的政治秩序
一、前言
二、马基雅维里政治秩序论之相关文献
三、马基雅维里政治秩序论的基本范畴
四、马基雅维里论政治秩序之构成
五、公民共和主义和政治决断论?——马基雅维里政治观的现代意义
第五章 卢梭的民主共和主义
一、前言
二、普遍意志与政治权利——共和原则之证成
三、政府之特殊利益
四、激进民主与政治神学
五、卢梭理论建构之检讨
第六章 卢梭论立法家与民族文化
一、前言
二、立法家:议题的脉络及其人格特质
三、立法家以及政治空间之建构
四、立法家的创建行动与宪政体制之二元性
五、民族精神与公民结合作为政治现实性之动力
六、结语
第七章 《联邦论》中的两种共和主义
一、两种共和主义
二、超越孟德斯鸠:从古代到现代共和
三、宪政共和主义:隐蔽的人民
四、民主共和主义:人民正身的展现
五、制宪权的驯化:审议民主或正当性的持续奠基
六、结语
第八章 从共和主义到革命宪政主义:西耶斯的制宪权概念
一、前言
二、国民、宪法与制宪权:基本概念之初步考察
三、制宪权作为政治
四、西耶斯制宪权理论的自由主义精神
五、恶性循环的克服与再现
六、国民
第九章 历史理性中的共和理念:黑格尔与宪政国家
一、前言
二、德国观念论与共和主义
三、市民社会的辩证与整合
四、国家作为“理性公民共同体”
五、“合理爱国主义”
六、合理爱国主义与历史辩证
七、结语
第十章 共和主义、民族主义与宪政理论:阿伦特与施密特的隐蔽对话
一、前言
二、问题的出发点: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创建论
三、施密特的宪政理论:民族之政治决断与制宪权
四、“权力属于人民,权威存在宪法”:从政治神学到罗马共和主义
五、超越决断式制宪之外:美国立宪的延续性立宪
六、共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宪政原则
第十一章 斯金纳与共和自由概念
一、政治自由的意义
二、斯金纳论述之脉络:伯林的消极自由论
三、斯金纳对伯林自由论之回应
四、斯金纳对马基雅维里思想之诠释
五、法律的功能、目的及其根源
六、共和主义论述的典范竞争
结语共和主义与当代社会
附录“文化政治”的魅力与贫困
参考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