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从视觉革命到思维革命的演进》一书聚焦VR-AR的概念、特征、发展历程和关键技术,以及其在医疗、工业、教育、能源、新零售、新媒体、智能建造和数字城市等领域的应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从视觉革命到思维革命的演进》从计算机视觉变革的视角,通过提炼和分析计算机视觉新技术和VR-AR典型实践来阐述由此引发的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模式变迁,从而提升读者对VR/AR的认知水平。
人工智能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人工智能虽然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但它的研究跨越计算机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和数学,以及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等许多学科领域,具有高度交叉性。此外,人工智能又是一种基础性的技术,具有广泛渗透性。当前,以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已逐步应用到制造、金融、医疗、交通、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未来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更为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自1956年在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会议上人工智能概念被首次提出以来,人工智能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两次浪潮期,也经历过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沉寂期。近年来,随着数据爆发式的增长、计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及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和成熟,当前已经迎来了人工智能概念出现以来的第三个浪潮期。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2018年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到2030年,人工智能新增经济规模将达13万亿美元,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可与其他变革性技术如蒸汽机相媲美。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其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并进行针对性布局,力图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
德国2012年发布十项未来高科技战略计划,以“智能工厂”为重心的工业4.0是其中的重要计划之一,包括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在内的技术得到大力支持。英国2013年将“机器人技术及自治化系统”列入了“八项伟大的科技”计划,宣布要力争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领导者。美国2016年10月发布《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两份报告,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为国家资助的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划定策略,确定了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七项长期战略。日本2017年制定了人工智能产业化路线图,计划分3个阶段推进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幅提高制造业、物流、医疗和护理行业效率。法国2018年3月公布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拟从人才培养、数据开放、资金扶持及伦理建设等方面人手,将法国打造成在人工智能研发方面的世界一流强国。欧盟委员会2018年4月发布《欧盟人工智能》报告,制订了欧盟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提出增强技术与产业能力,为迎接社会经济变革做好准备,确立合适的伦理和法律框架三大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多次谈及人工智能重要性,为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新时代指明方向。2016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人工智能作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向。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目标是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超过20个省市发布了30余项人工智能的专项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
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正迎来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技术创新日益活跃、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技术研发方面,深度学习算法日益精进,智能芯片、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部分领域走在世界前列。2017-2018年,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总数连续两年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在产业发展方面,截至2018年上半年,国内人工智能企业总数达1040家,位居世界第二,在智能芯片、计算机视觉、自动驾驶等领域,涌现了寒武纪、旷视等一批独角兽企业。在应用领域方面,伴随着算法、算力的不断演进和提升,越来越多的产品和应用落地,比较典型的产品有语音交互类产品(如智能音箱、智能语音助理、智能车载系统等)、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则更加广泛,目前已经在制造、医疗、金融、教育、安防、商业、智能家居等多个垂直领域得到应用。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在开发各种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发展非常迅速,但在基础研究、原创成果、顶尖人才、技术生态、基础平台、标准规范等方面,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
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时,互联网还没有诞生;今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等词汇已为公众所熟知。未来,人工智能将对世界带来颠覆性的变化,它不再是科幻小说里令人惊叹的场景,也不再是新闻媒体上“耸人听闻”的头条,而是实实在在地来到我们身边:它为我们处理高危险、高重复性和高精度的工作,为我们做饭、驾驶、看病,陪我们聊天,甚至帮助我们突破空间、表象、时间的局限,见所未见,赋予我们新的能力……
这一切,既让我们兴奋和充满期待,同时又有些担忧、不安乃至惶恐。就业替代、安全威胁、数据隐私、算法歧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大规模应用也会带来一系列已知和未知的挑战。但不管怎样,人工智能的开始按钮已经按下,而且将永不停止。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别人等风来,我们造风起。只要我们不忘初心,为了人工智能终将创造的所有美好全力奔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人工智能将不再是以太网中跃动的字节和CPU中孱弱的灵魂,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眼前。“遇见你,便是遇见了美好。”
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全景科普丛书力图向我们展现30年后智能时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绘了来自未来的智能农业、制造、能源、汽车、物流、交通、家居、教育、商务、金融、健康、安防、政务、法庭、环保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社会场景,以及无所不在的智能机器人和伸手可及的智能基础设施。同时,我们还能通过这套丛书了解人工智能发展所带来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的挑战及应对举措。
本丛书能及时和广大读者、同仁见面,应该说是集众人智慧。他们主要是本丛书作者、为本丛书提供研究成果资料的专家,以及许多业内人士。在此对他们的辛苦和付出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最后,由于时间、精力有限,丛书中定有一些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沈江,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大学飞泰科智能工业研究中心主任,战略发展与IE中心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工业工程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组委会副主席,亚洲IE管理与创新学术会议组委会副主席,国际管理分析论坛副主席,中国IE企业高峰论坛发起人,曾任中国第二代身份证试点工程首席专家,中德NCICS/智能IC国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国际ISO组织JTC1/SC17/WG8代表等。荣获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工业工程专家称号。
潘军,天津大学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巴黎九大工商管理博士生。国内营销传播机构BRANDX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国内,创造数字与真实融合的虚拟故事场景模式;与美国《国家地理》合作,构建VR/AR环境下的沉浸式IP创新;与LVMH、SWATCH、爱菜莉、江诗丹顿、爱马仕等国际品牌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第一章 VR-AR概述:从视觉革命到思维革命的演进
1.1 开篇案例:VR/AR技术引发波音制造思维变革
1.2 揭开神秘面纱:VR/AR现象与本质
1.3 VR/AR:同源而生又各自衍生
1.4 从视觉革命到思维革命的转变
第二章 VR/AR的前世今生
2.1 模糊幻想阶段:文学或艺术创作者思考触发
2.2 催生萌芽阶段:虚拟空间对物理空间映射
2.3 技术积累阶段: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扩展延伸
2.4 产品迭代阶段:客户多场景化需求衍生
2.5 静默酝酿阶段:知识图谱创建与AI应用进阶
2.6 引爆井喷阶段:“大智移云”技术实现VR/AR+AI
第三章 VR/AR关键技术
3.1 VR核心技术
3.2 AR关键技术
3.3 VR和AR技术的差异
第四章 医疗场景建模:开启智慧医疗新模式
4.1 医用虚拟人体
4.2 虚拟诊疗:改变传统诊疗过程
4.3 虚拟医学实验室
4.4 VR/AR肢体运动康复
4.5 VR/AR心理治疗
第五章 VR/AR助力智能制造
5.1 数据驱动的虚拟样机
5.2 打破时空的虚拟制造
5.3 焕然一新的虚拟工厂
5.4 伸缩自如的虚拟供应链
5.5 时空压缩的虚拟物流
第六章 VR/AR教育:从传统到智能的变革
6.1 VR/AR改变教学边界:未来模式
6.2 VR/AR赋能教学
6.3 VR/AR实验教学变革
6.4 VR/AR邂逅特殊教育
6.5 VR/AR助力教育培训
第七章 VR/AR引领智慧能源新时代
7.1 构建地学表达新思路
7.2 解锁能源开发新技能
7.3 开辟能源管理新路径
7.4 培养能源安全新思维
第八章 VR/AR新零售:颠覆传统模式的变革
8.1 场景化变革:创建营销新空间
8.2 互动性变革:激发需求新动机
8.3 体验式变革:跨越传统购买边界
8.4 智能化变革:体验智慧新生活
第九章 VR/AR新媒体:推动传播思维变革
9.1 沉浸体验:身临其境参与感
9.2 互动交流:不再是“旁观者”
9.3 内容体验:保持独特性与话题性
9.4 共享体验:虚拟现实媒体的未来
第十章 VR/AR:打造工程建造未来
10.1 技术融合:推进建造新模式
10.2 意识强化:发挥主观能动性
10.3 空间转换:从二维图纸到三维模型
10.4 时间把控:驾驭项目周期性
10.5 虚拟交互:化未知为可知
10.6 协同工作:工程建造生态圈
第十一章 VR/AR数字城市:未来已来的智慧之城
11.1 构建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化
11.2 促进智城产业发展协同化
11.3 加速城市管理精细化
11.4 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化
第十二章 VR/AR发展展望
12.1 VR/AR技术发展方向
12.2 VR/AR行业发展趋势
12.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专有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