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是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推出的关于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性报告。全书以可以获悉的信息与数据为依据,注重跨学科、跨行业研究,围绕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旅游经济间的矛盾,如何进一步推进文旅事业改革以确保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加便利的旅游体验和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实现文化旅游的多元化、人性化和舒适化,如何满足不同客群的文化需求,如何促进文旅产业融合与发展等重要议题,系统梳理了2018年以来国内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状况,分析和探讨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指出可行性方向并尽可能提供可借鉴的对策。
《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立足全球化产业经济视野和中国本土化产业实践,对新兴融合行业和细分业态进行分析与思考,并对文化旅游现状进行全方位透视,以期呈现当前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全貌。
《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作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文旅中国建设工程”系列工作内容之一,被纳入2020年度研究成果出版计划。
2017年8月,中心在原文化部财政立项项目“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审批通过,2018年启动之时恰逢文化和旅游部成立,故期望本书能够从国家整体战略部署出发,以跨行业、跨领域的多重视角研究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解读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逻辑,寻找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与规律,从而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心作为文化和旅游部的直属单位,承担着推动文化和旅游繁荣发展的职能,在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层面展开创新性探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心依托“文旅中国建设工程”搭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跨界资源整合平台,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一是立足前瞻性的课题调研和试点示范模式研发,为政策措施出台提供理论的基础性导引、市场消费数据的初步验证以及产业化运作的可行性论证;二是组织举办论坛、会展,搭建全球性跨界学术理论交流和产业资源要素聚集的平台;三是通过与跨行业团体联动,推动新业态发展与行业新标准制定.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形成企业、市场、政府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循环;四是组建国际化跨界专家委员会,加强行业领军型人才培养,为文旅融合提供高端智库人才和领袖型企业家。
本书从学术理论和产业实践两个维度展现文化旅游宏观发展和行业细分状况。本书之所以命名为《中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19~2020)》,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基于新一轮国务院机构调整,“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以“文化旅游”为题进行研究,能有效对接改革、服务改革。二是有效对接新时代深化改革大战略,基于国家对大文化整体部署的战略思维,以文化旅游为切入点有助于全方位理解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软实力、文化旅游的宣传与外交、文化产业、旅游业、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各个战略部署层面有机整合的宏观布局,有利于为国家战略的体系化实施提供市场化运作的工具性抓手,有利于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和良性循环。三是积极对接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基于新时代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在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背景下,定位于跨界融合之下的大文化旅游经济,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探索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实践,为行业发展提供引领和前瞻性的案例借鉴。
始于探索,本书旨在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者、管理者和行业从业者提供参考。立足融合,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杨晓能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合作,会集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旅游经济、创意产业、传媒与市场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凝心聚力,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以这种方式传递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达一份来自坚守者的信念。
杨晓能教授和我作为本书主编,在此由衷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参与“文旅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的所有人员,对所有支持本书编写工作的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推迟了本书的出版时间,但我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诗和远方,文旅人将矢志不渝;我们更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光明属于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的中国文旅人!愿这本书带给我们至亲的读者不一样的感受。
孔蓉 现任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文旅中国建设工程”发起者及负责人。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留学英国。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历任原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科长、原文化部教育科技司成人教育处副处长、教育处副处级调研员、离退休干部局文体活动处处长,曾扶贫挂职山西省静乐县县委副书记、中组部选派任职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副厅长。从事文化领域跨界融合研究多年,在业界推动“文化+”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理论研究及产业实践。
杨晓能 博士,历任美国收藏中国文物重镇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客座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亚洲艺术主任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文博首席专家和艺术、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位。侧重于美术史、文化史、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曾策划组织系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学术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和媒体专业批评界的好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均发文赞誉。
郭万超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北京市“高创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北京市级联系专家,北京市特殊人才。现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研究所所长,北京市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后导师。主要兼职: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APEC中小企业信息化促进中心数字经济部部长,中国政策专家库(国务院研究室)、中宣部、财政部、文旅部、科技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版权局(腾讯)网络产业研究基地专家,中央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等评委,多地文化产业顾问。出版专著11部,诗集1部;主编图书6部;在《求是》《经济学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200多篇。10多项成果获副部级以上领导批示或被中央内参采纳。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及中央委托等6项、省部级等课题40项。获国家人事部、人民日报和中央统战部等10多项奖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凤凰卫视等对其进行过报道或采访。
Ⅰ年度主题报告
新时代中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与创新 孔蓉 刘军胜/001
中国文化旅游宏观分析与展望 杨晓能 曹贞华/028
Ⅱ战略篇
我国文化和旅游政策体系研究 郭万超 杨传张/059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业态的新发展 李凤亮 杨辉/070
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融合发展 厉新建 时姗姗 刘国荣/089
文化与旅游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升级 陈少峰 侯杰耀/101
文化金融和旅游产业金融:政策环境、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金巍 杨涛/117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分析与展望 李守石/137
文化和旅游业数据分析与研究 董菁/163
Ⅲ专题篇
中国出境文化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肖庆/188
中国入境文化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肖庆/205
旅游App市场介入分析与展望 曹贞华/215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展望 叶洛夫/236
中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现状及发展新态势 李守石/249
中国主题公园发展现状及推进策略 李守石/268
中国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分析与展望 刘怡/285
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及潜力研究 曹贞华/306
上海现代都市文化旅游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叶洛夫/322
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季丹/336
文化旅游演艺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朱晓梅/355
现代文化节庆旅游发展潜力、问题及策略 刘怡/371
工业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季丹/385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及策略研究 刘怡/401
文旅融合与空间载体:“IP Town”模式试点报告 孔蓉 胡梅林/417
Abstract/434
Contents/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