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3版)》分舆论学的原理、方法和应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原理,着重阐述舆论的源流、要素、功用、引导、控制等基本原理。第二部分方法,对民意测验方法进行了比较详尽、系统的讲解。第三部分应用,讲解运用舆论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课题操作的具体程序和步骤。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3版)》自2005年出版以来,广受好评,被近百所高校选为相关课程的教材。2013年进行第二版修订时,侧重舆论学思想和原理的理论拓展,增加“网络舆论”等章节。第三版修订侧重方法和应用部分,新增第十二章“网络舆情采集、分析与研判”。对其他章节进行了相关数据、案例的更新和局部合并、增删。
很小的时候,伏尔泰的一句充满战斗豪情的名言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我用一句格言就能戳穿一个大人物,就像一支大头针钉在蝴蝶上一样。”记得那时我真的很羡慕那些掌握着具有如此魅力的格言的仁人志士。20年前,当我和我的同事们第一次采用现代舆论调查的方法将散漫的、看似无序的甚至十分孱弱的民众的意见和呼声以一种客观、系统、科学的方式加以聚焦化呈现,并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时候,我忽然有了一种顿悟:舆论调查方法不正是我在苦苦寻觅的一种现代“格言”吗?近代以来,没有人不在表面上遵从民意——即使是一个独裁者。但在现代舆论调查方法没有产生之前,民意却常常像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在居心叵测的政客的言辞里变幻着自己的面貌。所幸的是,现代舆论调查方法为我们戳穿那些假借民意的“蝴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大头针”。
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大至整个国家的宏观发展和决策,小至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多样化的发展和决策——来说,也许没有什么比保持认识上和行动上的方位感更重要了。而这种方位感的正确获得和保持,离不开对社情民意的科学了解和把握。民意是指示各种社会因素所处状态的晴雨表,是衡量一切社会决策效果的试金石。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民群众几乎能从本能上感觉到一种生产关系是否适合于生产力,从而表示出欢迎还是反抗的情绪来。因此,在巨大的社会转轨和社会变革中,时刻把握“老百姓在想些什么、盼些什么、烦些什么”便成为一项特别重要的社会要求。
综观西方各国20世纪50-70年代的历史,人们不难发现,经济飞速发展阶段的初期,也正是国内矛盾冲突最为猛烈的时期,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们更高层次的诉求,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的总体好处并不足以让人民群众心满意足,相反,由于某种几乎是发展所必然带来的利益分配不平衡、社会机制衔接的缺失以及社会决策的某种倾斜,人们的相对剥夺感反而可能加剧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事实已经证明,如果对社会舆情指标不敏感、不反应、不去积极地做因势利导的化解工作及采取相应的社会对策,“社会之舟”很可能在经济形势略有波动甚至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翻船”。
西方学者自20世纪60年代末就社会舆情的调查与监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效益。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虽然从80年代中期开始有局部的、片断的和暂时性的调查研究,但总体上看,还不够全面、系统和连贯。因此,在借鉴西方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严格、科学、务实的态度,进行全面、系统和连贯的社情民意的调查与监测,不仅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我们可靠把握社会运转的基本状况更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舆论学的理论大厦既需要“钢筋结构”——理论建构,也同样需要“水泥材料”——科学事实。因此,舆论学的真正发展,需要两种研究途径的并轨。尤其,随着传媒技术更新和社会转型,社会信息供给日益开放,公民对信息需求的选择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社会的舆论环境日趋复杂,舆论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的舆论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界密切监测、实证研究,而且也需要在理论上适时地加以总结和升华,只有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关注舆论、解读舆论,进而应和或引导舆论。
无疑,将舆论原理谙熟于心,同时,还要掌握实证研究的方法、手段与应用,这是理论与实践向任何一位投身于该领域的学子提出的素质要求,唯如此,舆论研究才更有效能,理论解释实践才更有说服力。
我从1979年留校任教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便在国内高校中首开“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了“舆论学原理”。我讲授该门课程十多年,授课内容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其间有出版社的编辑多次联系催促我将讲课内容梳理成书,我虽也曾应允,但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践约。其实,工作科研繁忙仅仅是其中非常次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在我内心深处对于一本方法型教科书的完美具有一种近于苛刻的要求。我的博士研究生韩运荣是一位有心人,她不厌其烦地将我的讲课录音整理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不少润色、完善和增补的工作,使其看起来更加完整和流畅,终于可以以今天这样的面目就教于各位方家。
韩运荣,蒙古族,197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舆论学学会常务理事。曾先后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四项,其他课题多项。主要研究领域:舆论学、国际传播。已出版学术著作《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我国当前社会问题舆论调控研究》《传媒经济理论、演进与模式》《传播学在世界》《传播学在中国——传播学者访谈》等;发表CSSCI期刊论文30余篇。
喻国明,汉族,1957年生于上海。1989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传媒经济与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主要研究领域:新闻传播理论、舆论调查原理与方法、传媒经济与社会发展、传播学研究方法。已出版学术著作30部,发表论文及学术报告800余篇。
序言
第一部分 原理
第一章 舆论传播的源与流
第一节 舆论传播的源头
第二节 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
第三节 舆论的流变——舆论秩序的演化
第二章 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
第一节 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
第二节 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
第三节 舆论在社会公共管理决策中的作用的发挥
第三章 舆论的三要素
第一节 “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
第二节 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
第三节 舆论的主体——公众的规定性
第四节 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的规定性
第四章 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
第一节 舆论的形成模式
第二节 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
第三节 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
第五章 舆论调控
第一节 舆论调控的理论前提与历史经验
第二节 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方法
第六章 网络舆论
第一节 网络舆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与调控
第二部分 方法
第七章 关于舆论测量
第一节 测量的定义和水平
第二节 舆论测量的原则与特点
第三节 舆论测量的功能
第八章 舆论测量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 “调查谁”的问题
第二节 如何调查
第三部分 应用
第九章 舆论调查课题的确定原理与概念的操作化
第一节 调查课题确定的原理
第二节 概念的操作化
第十章 问卷设计
第一节 问卷的组成
第二节 问卷设计的主要步骤和具体方法
第十一章 调查实施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 调查实施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撰写
第十二章 网络舆情采集、分析与研判
第一节 网络舆情的信息源
第二节 网络舆情信息采集
第三节 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
附录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