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选题基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理论视角, 梳理产业融合相关理论, 并从历史发展视角梳理我国关于农业农村的政策演变及其逻辑, 剖析农村产业融合实践基础和实践发展演变, 深刻阐述产业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对相关理论和实行了理论梳理和研究。
党的报告开启了中国社会主入新时代的篇章,拉开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帷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整体部署总要求看,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根基。只有乡村产业兴旺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才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也出台了各种支农惠农政策些年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明显,但是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农业生产质量不高、农产品竞争力弱、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根本路径。2015年,发布了《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93号),对乡村产业融合作出了具体部署。该文件初步构建了支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和行动指南,全国各地广大农村地区纷纷探索实践产业融合。本书内容基于产业经济学研究理论视角,梳理产业融合相关理论,从历史发展视角梳理我国关于农业农村的政策演变及其逻辑,剖析乡村产业融合实践基础和实践发展演变过程,深刻阐述产业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此外,本书内容还基于实践视角,通过作者对多地产业融合实践的调研,在调查我国产业融合现状基础上,基于实践案例调查,归纳和梳理了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探索构建了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资源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并提出了推动产业融合深化发展的对策。本书对于目前深化乡村振兴和产业融合的理论研究,客观反映我国产业融合现状,明晰我国产业融合存在的M题和制约因素,找到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对策,制定产业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具有理论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作者2020年6月
靳晓婷,女.出生于1980年2月,河南省禹州市人。2005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现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电子政务等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多次参与市县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 5篇,其中CSSCI收录3篇,主编和参与出版专著2部:获河南省科步二等、各pan>项。
第一章乡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内涵
第一节乡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乡村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二章乡村振兴战略与产业融合的关系辨析
第一节乡村振兴的现实意义和总体要求
第二节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是产业兴旺
第三节产业融合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
第四节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第三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环境分析-
第一节政策环境分析
第二节经济环境分析
第三节技术环境分析
第四章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演变与实践-
第一节我国乡村产业化发展政策演变及实践
第二节 中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演变及实践
第五章国外乡村振兴及产业融合的经验
第一节美国乡村经济的演变及振兴经验
第二节英国的乡村产业发展政策及经验
第三节德国乡村的衰落问题及振兴经验
第四节日韩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经验
第六章乡村产业融合的动因及经济效应分析pan>
第一节乡村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第二节乡村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七章 中国乡村产业融合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中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第二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第四节 互联网+”新技术对乡村产业融合的制约
第八章乡村产业融合的模式与测度
第一节乡村产业融合模式的理论
第二节乡村产业融合模式与案例
第三节构建乡村产业融合评价指标
第四节基于AHP的农村资源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第九章以产业融合推动我国乡村振兴的策略
第一节疫情危机警示需守住三农”基本盘
第二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第i节借鉴美国工农协调发展模式,构建基于城乡共生的产业融合
模式
第四节借鉴英国注重自然人文保护发展模式,依靠”
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第五节借鉴德国逆城市化建设模式,实现中国小村庄、大战略”
发展
第六节多模式中国的乡村产业融合
第七节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互联网+农业”发展
第八节完善乡村产业融合的政策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重要学术术语索引
第一节乡村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一、交易成本理论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哈里·科斯(Coase,Ronald H)于1937年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又称交易费用,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交易成本通常是由信息搜集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成本等构成。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观点是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企业的性质。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组织产生的、最明显的成本.也就是完成交易的成本,并认为交易成本是市场上发生的每笔交易的谈判费用、签约费用及监督合同履行的费用。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使得市场交易费用较大;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应运而生,通过市场完成的交易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组织,可以通过企业内部配置资源,实现节约交易成本的目的。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威廉姆森则将交易成本理论系统化。威廉姆森开创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并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以经济组织为研究对象,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各种交互活动看作经济交易,以交易为基本分析单位。他广泛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主要经济制度,并开创性地把交易成本的理论应用到各种经济制度的比较和分析中,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和体系。威廉姆森在1985年出版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一书,书中以交易为基本单位,以合同为研究对象,研究制度的效率和经济的效率。该书已成为经济学的经典名著,影响经久不衰。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经济交易是稀缺的行科学的交易选择安排,实现节约交易成本而优化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书研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是节约交易成本的产业创新,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是通过产业间的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和农民收人的增长,最终实现产业兴旺。在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产业融合研究方面,粱伟军”’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对现代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机行了研究。常耀中”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辩论了林毅夫和张维迎之间的产业政策。吴悦、周晓冬”’等人以库尔勒香梨合作社为例,对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果品产业合作社规模优化问行了研究。二、产业链理论产业链(Industrial Chain)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技术的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是一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作为一种客观规律,它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特含产业层次、产业关联程度、资源加工深度和满足需求程度等。在西方研究文献中,与“产业链”相关的概念是“产业关联效应”“供应链”和“价值链”等概念。1958年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产业关联效应理论,并利用产业关联效应理论论述了产业的链条关系及相关概念,后来逐渐表述为产业链。供应链是基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整合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形成一条贯穿供应商一制造商一经销商一分销商的链条,相邻企业之间表现出一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价值链是由迈克尔·波的,他认为,“每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每个环节都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