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污染控制工程》分为3篇,分别以洞庭湖和蠡湖为例,介绍湖泊作为地球表面一个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多种重要的服务功能。 《湖泊污染控制工程》针对湖泊出现富营养化导致水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通过研究两个湖泊的氮、磷含量分布,季节变化特征以及水体营养状态特征情况,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预防和治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湖泊污染控制工程》可供环境科学与工程、市政工程的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考。
湖泊作为地球表面一个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具有多种重要的服务功能。近几十年来,人口的激增以及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湖泊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灾害频发,所引起的经济损失剧增。如今,湖泊已成为区域环境变化和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响应最为敏感、影响最为深刻、治理难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的地理单元之一。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水环境容量,在光照和水温适当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或水生植物等过量生长,藻类出现水华或水生植物出现沼泽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降低,水质恶化,水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而了解湖泊的氮、磷含量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及水体营养状态特征,对于湖泊富营养化的预防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全书分为3篇,包括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环境治理工程对蠡湖氮素的赋存特征及释放风险和环境治理工程对蠡湖磷素时空分布的影响。洞庭湖位于长江中下游荆江段南岸,由洞庭湖区、“四水”(湘江、资江、沅水、澧水)及汨罗江、新墙河、向阳河等河流组成。本书内容为:以洞庭湖及湘、资、沅、澧4条人湖支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测定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氮、磷含量,对水体及沉积物中的氮、磷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将洞庭湖与太湖、巢湖等水华频繁暴发的长江中下游湖泊进行对比分析,对洞庭湖沉积物进行了初步的生态风险评价。蠡湖位于太湖北部,是梅梁湾向无锡市延伸的一个湖湾,经梁溪河闸、蠡湖闸及支流与梅梁湖相通,通过曹王泾、长广溪等分别与京杭大运河、贡湖相连接,湖周围还有一些小河及断头浜,是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与太湖湖体相通的水体。以城市浅水湖泊——蠡湖为研究对象,利用氮形态的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沉积物氮形态的季节性变化,并探讨了不同季节各形态氮的赋存形态,对蠡湖在2012-2013年度中的整个湖区氮污染的变化进行评估,对其水体和沉积物中磷的含量进行监测分析,同时采用Hendly法对蠡湖有机磷形态进行分级提取,旨在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及其水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上篇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第1章 绪论
1.1 概论
1.2 国内外湖泊富营养化研究背景及发展趋势
1.3 本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洞庭湖主要水系组成
2.3 地貌特征
2.4 气候特征
2.5 水文特征
2.6 水体营养水平历史变化趋势
第3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3.1 采样点布置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样品分析方法
3.4 样品数据处理
第4章 洞庭湖水体氮、磷含量时空分布
4.1 氮、磷含量季节性变化分析
4.2 氮、磷含量空间变化分析
4.3 洞庭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时空分布
4.4 洞庭湖蓝藻水华发生条件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洞庭湖沉积物氮、磷含量时空分布
5.1 氮、磷含量季节性变化分析
5.2 氮、磷含量空间变化分析
5.3 洞庭湖沉积物粒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态风险评价
6.1 生态风险评价相关概念与发展研究
6.2 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6.3 洞庭湖沉积物污染状况评价
本篇结论
中篇 环境治理工程对蠡湖氮素的赋存特征及释放风险
第7章 绪论
7.1 概论
7.2 研究目的及工作思路
第8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实验方法
8.1 研究区域概况
8.2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第9章 蠡湖水体各形态氮时空分布特征
9.1 蠡湖上覆水体中各理化指标的分布特征
9.2 蠡湖上覆水体中各形态氮的空间分布
9.3 蠡湖上覆水体中各形态氮的季节变化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蠡湖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时空分布
10.1 蠡湖表层沉积物中TN的空间分布
10.2 蠡湖表层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空间分布
10.3 蠡湖表层沉积物中TN的季节变化
10.4 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季节变化
10.5 本章小结
第11章 蠡湖氮污染评估及污染范围的确定
11.1 生态重建工程对蠡湖氮污染的影响
11.2 蠡湖各氮形态的扩散通量
11.3 环湖河道氮污染聚类分析
11.4 蠡湖沉积物中氮污染范围的确定
11.5 本章小结
本篇结论
……
下篇 环境治理工程对蠡湖磷素时空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