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贵州区域文化发展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关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研究”“民族人口与社会”“民族经济”“民族教育”等问题,多方面、多角度挖掘、探讨了贵州区域文化资源,积极思考贵州区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佣等问题,为繁荣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实现贵州“文化强省”提供良好建议。
杨军昌(1963-),侗族,贵州石阡人,历史学学士、法学(人口学)硕士、法学(民族学)博士,二级教授,省管专家,黔灵学者,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口学会理事、中国老年学会理事、西南民族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从事地方志编纂、地方政务和高校教学科研、学报编辑等工作,现任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党委书记、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主任。先后主持省部级纵、横向项目近2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16ZDA156)为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撰著出版《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研究》《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等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科研成果曾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等多次。
民族人口
西部大开发与农村人口问题
论西北少数民以口流动问题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特点、未来趋向与发展路径
贵州民族地区高龄人口与长寿文化——基于黔东七个民族县的实证资料分析
贵州毛南族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试论
贵州的民族识别历程与未识别人们共同体的人口状况分析
侗寨占里长期实行人口控制的绩效与启示
民族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就、经验与启示
欠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研究
欠发达民族社区特困人口移迁扶贫开发与安置问题实证研究——以贵州省三个民族社区为例
贵州民族地区城乡统筹与发展问题研究
民族省区农村特困人口移民搬迁及扶贫开发——以贵州省为对象
侗族传统生计的当代变迁与目标走向
自然遗存、文化记忆与绿色品牌发展——基于“中国古茶树之乡”黔西南州普安县的调查分析
从清水江文书论农村家庭经济及经营——以乾隆至民国上德明村杨家大院家庭为对象
民族社会
社会学教学与民族地区社会发展
问题与对策:民族省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略论——基于贵州省的调查分析
从证据学视角看清水江文书的功能与价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出生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与治理
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论析
西南民族地区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的法治因素论析
民族生态
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引领作用
岂沙苗族社区的环境与人文
西南山地民族人口生态文化及其价值
古彝文献中的生态观及生态保护价值
清水江文书中的“风水观“与生态环境保护
以苗族、侗族“择吉冢”文书为例
清水江流域生态保护与资源绿色利用的民间规约及其形成机理分析——以文斗苗寨契约文书为例
少数民族传统营林地方性知识对生态环境维护的价值试论——以清水江流域加池苗寨为例
基于生态足迹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人口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论略——以黔西南州为分析对象
民族教育
当代教育文化的主旨意在理念重塑精神重构特色重建素养提高
明清时期乌江中游民族教育文化研究
清末民国时期贵州民族地区女子学校教育及其影响
规制与教化:清水江文书的社会教育内容探析
清水江流域状元文化及其对民族社会的现实教育价值
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宗祠文化与民族社会教育发微
清水江流域民族教育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侗寨竹坪“教育现象”述论
贵州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与优化——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
《多维视域下的民族与发展问题研究》一书作为民族学研究成果汪洋大海中 的一朵浪花,在知识产权出版社的支持下即将出版面世了,在此,谨述以下语, 权当前言。
书名中“多维”之“维”,形声,从糸(mi),隹(zhui)声,本义为系 物的大绳,后演绎较多,如既为名词,有层面、方面、类别之指,又为副词如 程度、多少之谓,还为动词如系、思考、计度之意;既指向面,又指量,还指 向度,是一个含义多端、富于组词的重要字眼,有如维度、维系、维持、维信、 维检、维稳以及主维、思维、图维、方维、多维、谋维等。由此观之,今于科 学研究上,层出不穷运用“多维”二字作为研究视角就显然不能进行单向的理 解,事实上也是如此,如研究项目管理的多维性多从环境性、定位性、结构性、 路线性、节点性、关联性、资源性、组织性、动态性等表现和存在面展开;生 命观的研究除置于相关哲学思想流变以及最新科学进展框架之下,而从物质、 心灵与认知、社会与文化、科学与技术、伦理与道德等维度的多元重塑和思考; 对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城乡融合研究,往往基于“人口一空间一经济一社会一 环境”的多维融合进行;大数据背景下之于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评价倾向于从 数据库内容、检索功能、利用情况、成本、提供商服务等指标集合去操作;对 于某一理论的研究也不局限于内容的展开,而着眼于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渊 源、实践要求、哲学基础、内容结构、内在逻辑、发展阶段、理论贡献、鲜明 特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经验启示等方面的综合考量。凡此等等,不一而 足。“多维”的视野,从学术研究而言,实际上是“多学科”“多领域” “多角 度” “多层面”“多方面”“多因素” “多形态” “多维度”等的代名词。多维视角 就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审视问题,是对研究对象的综合、立体与纵深研 究,是开阔思路、更新方法、创新范式、整合资源的重要研究理路,既有利于 全面而又深入地展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形及其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
多维视域下的民族与发展问题研究
题、寻其因由、思考对策已达学术“经世致用”之效果,又有利于推动和促进 某一领域理论科学体系的合理、有效建构。
民族学作为_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遵循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一方面随 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的变化以及学科分类越益细化、不同方法相结 合的变动,另一方面,也因在民族学的研究中不可避免与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 系,因此,民族学也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出发,呈现出了从单一走向多元 的研究方法创新的景象,即从个案或小型社区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实地的田野 调查法)基础上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而走向多元、多维的研究上来。例如, 在民族学与历史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结合的研究特色基础上,相继又形成了 “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 “历史学、民族学、生态学” “民族学、生态学、人 口学、经济学“等研究的学科结合范式;在方法类别上,在以定性研究和历史文 献研究为主、为基础之上,逐渐形成了其与定量研究、混合研究、实地调查、跨 学科结合、跨文化比较等方法结合的格局;在研究内容上,呈现出了包括“民族 理论“ “民族文化” “民族历史“ “民族关系” “民族经济“等“基础主题“类研究 与“民族认同” “民族融合” “民族财政” “民族共同发展繁荣”“民族地区乡村振 兴”等“热点问题”兼顾以及民族学与经济学、教育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 法学、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旅游、文学、环境学与生态学、心理学、哲学 等交叉研究逐渐递增的趋势;在研究层面上,从世界民族、跨国民族、国家民族 到区域民族、社区族群,从单一民族的国家宏观层面、区域性中观层面到具体而 微的聚落族群等都有立体性的展开。可以说,多维的研究取向,对于开拓民族学 学科的研究视野,拓展和创新民族学研究方法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强劲的走势。
《多维视域下的民族与发展问题研究》一书,是笔者基于上述思考、并立足 于“民族与发展”主题,而对已有研究成果按照民族文化、民族人口、民族社 会、民族经济、民族生态、民族教育六个类别排列成的“多维”汇集。有必要 强调的是,尽管其中视乎体现出了一定的“多维”色彩,但从多维视域而对民 族学开展研究,绝不敢说是笔者于方法论上的“发明” “发现”创新行为,实际 上其仅为笔者根据不同时期研究需要而产出的“多维”产品而已。但却正是在 笔者对过程成果进行拔梳、整理过往中,得以发现、反思并领会多维视域之于 学术研究的启发性、重要性和趋向性,因而不仅以之用于书名,而且也在观念 上期许了坚持“多维”而开展研究的行为理性,或许,这也算是该书从策划到 面世期间笔者所获得的意外收获。
《多维视域下的民族与发展问题研究》的内容大致为:“民族文化”中既有关
于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民族人口文化、民族社区文化、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的 理论思考也有对于傩文化、碑刻文化、契约文书等具体文化事象的评述与认识; “民族人口”上涉及民族人口流动、民族地区人口控制、民族人口变动以及以贵 州为个案的民族地区高龄人口与长寿文化、未识别人们共同体的人口状况分析等 内容;“民族社会”里,除有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人口与社会发展、“空 巢老人”生活状况等专题外,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关于西南民族地区出生人口性别 比失调的研究成果;“民族经济”上,既有新中国成立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的综合研究,也有关于民族地区城乡统筹发展、人口与农村经济、移民搬迁扶贫 开发、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等专题分析,还有对特定民族生计变迁及其走向的应 时性讨论;“民族生态”含及生态文明建设、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生态保护地方 性知识及其实践、生态文化与绿色产业以及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等内容;“民族 教育“包括村寨传统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教育资源等,其中又以清水江 流域的民族教育文化成果相对集中。所选文稿大多为笔者主持的《西南民族地区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研究》《西南民族人口文化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传统生 态文化的文献采辑、研究与利用》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山地人口与环境 问题研究》《清水江流域少数民族教育文化研究》《贵州民族地区城乡统筹与发 展问题研究》等省部级项目,以及其他横向项目的研究成果,研究区域主要集中 于西南民族地区,内容除一定理论的探讨外,更多的是基于村落到区域的专题研 究,具较强的问题意识,与可资性特征。
本书所有文章均为笔者独著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于期刊、集刊或文 集,可视为笔者不同时期之于民族学领域学习与研究的旨趣与重点反映,是对自 己近20年来于民族学领域学习与研究的回顾与总结,当然也是为了后续能在这一 领域继续有些许作为而在学术上有所反思所做的素材陈展,并以之求教于时贤, 当然,也期许其有助于学术的交流与实践的参考。编辑整理时,各篇文章均保持 原文体式与内容不变,仅对其中个别文字做了必要改动,对原无“摘要“的文稿 补充了摘要,参考文献中的所缺要素。此外,一些文章中的第二、第三等作者, 或为笔者的导师,或为自己主持的项目组成员,但多为当时所指导的在读硕士生, 均在文中做了注明,以示对他们在其中所付出的劳动予以肯定,并致表谢枕!
笔者在本书的整理、汇集过程中,一直有杂乱、不成体系、难入大雅之惶 恐感。在出版面世之际,这种感觉更为切切,况且书中尚存不少缺陷和不足, 心绪难以踏实,在此,敬请识者、贤者不吝赐教,以从中获得教益,得以进步。
谨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