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中国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十大思想家的生平以及他们的思想理念,萃取了他们的人生智慧,力求尽善尽美地将他们的思想特质呈现在世人面前,使之对现代人有所启发。思想家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礼乐文化、政治文化、制度文化、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甚至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德功言不朽者王阳明》详细介绍了王阳明的家世渊源、人生经历、思想变迁、书法风格、诗文特点等,向青少年读者展示了一个立体全面的王阳明。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十大思想家:德功言不朽者王阳明》,能够帮助青少年懂得阳明学的真谛,教导青少年如何做人,如何与古代圣哲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领悟先哲的情思和感怀。
在中华民族长达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凭借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的古代物质文明,也创造了处于世界前列的古代精神文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和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是“中华魂”的一个表现方面,是国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亿万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此,我们持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不对的。而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以漠然的态度对待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不对的。
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巨大的社会实验的验证,我们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发展并不是一味地摒弃过去,发展的障碍往往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不能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睛高于头顸,只愿在白纸上构筑美好的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空中楼阁。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1.取精华,弃糟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持辩证否定的态度,就像筛选谷物一样,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就不会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错误。研究、分析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过多地探讨古人具体离奇的故事,而应有选择地学习民族精神中的独特优点和汲取精华部分。
例如儒家的“三纲五常”,如果依现代人看来,明显是糟粕,但是“三纲五常”最初的含义则是要我们对长辈、父母有一颗感激的心:比如“父为子纲”是发展到了一种极端的状况,开始的时候只是一种心灵的活动,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应该懂得感激和回报。这样,双方的心灵就会有一种互动,感受到对方的心意,这时,“情”才会出来,这就是性情的学问。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也有其可取之处的。再例如“君为臣纲”,封建社会要求臣下愚忠于皇帝,但皇帝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用皇帝的“朕即国家”来说,那也是爱国,忠君是糟粕,爱国却永远正确。
2.淡形式,重内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复杂的: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可以有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新内容可以利用旧形式,旧内容也可以利用新形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没有主从之分的,在两者之间,内容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这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关系。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也是如此,“师古不泥古,师古不复古”,并不是穿汉服、行官礼才是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要重在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思想理念,其目的是为了滋养人格,领悟思想,改善行为。
3.既传承.又创新。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继承也是创新基础上的继承。继承传统的目的并不是固守传统,而在于推陈出新。创新是继承中的变革,渐进中的变革。传统文化要“古为今用”,弘扬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传承,更要创新。
第一章 王阳明一生轨迹
家族遗风
父祖轶事
幼年锋芒
青年履痕
巨星陨落
第二章 王阳明早期思想波动
新婚参道
京师格竹
龙泉诗社
初登政坛
访九华山
炼导引术
上疏入狱
第三章 阳明思想的成型
生存考验
龙场悟道
知任庐陵
京师论说
第四章 王阳明的政治成就
命运转机
初战告捷
兵不厌诈
破心中贼
宸濠叛乱
第五章 阳明思想的完善与总结
《传习录》
“致良知”说
挺“大礼议
天泉证道
第六章 王阳明补漏拾遗
火光诞子
妙对惠明
计赚继母
赴谪奇遇
高僧转世
家族纷争
日本阳明学
阳明故居
王阳明墓
阳明祠
阳明洞天
阳明记功碑
阳明后学
附录:王阳明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