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少有人迹的路,寸草不生。
这条清冷枯寂的路上,利休师走在中间,一前一后走着山上宗二先生与古田织部大人。我坚信,师尊或许是想藉此告诉我些什么。
宗二先生与织部大人,在被赐死的那一刻,或许也跟利休师一样,忽然间彻悟了作为茶人的某些禀赋,于是只默默地点着自己的茶,而不愿再作无谓的逃离。
那却是我本觉坊不曾踏足的世界……
《千利休:本觉坊遗文》,是日本文学家井上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取材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著名的事件:一代茶圣千利休被丰臣秀吉赐死。
作为丰臣秀吉的茶头,千利休的被赐死一直可算是一个谜。利休究竟如何惹恼了秀吉,竟被长久以来一直侍奉的人下令切腹,数百年来一直是史家和历史爱好者探讨的课题,也是小说家发挥的阵地。大多数小说家都从历史背景,人际关系,阴谋与阳谋等各个方面,去解释利休切腹事件。
本书以利休的一个并不出名的弟子本觉坊的记录为线索,通过本觉坊与东阳坊,与古田织部,与织田有乐等茶人,围绕先师利休之死,围绕茶道的对话,去试图理解利休的茶道以及利休生命最后时刻的心境。最终通过本觉坊的梦境,理解了师父利休一生于茶道的追求,理解了师父寂茶的真谛。利休通过秀吉的赐死,得以于浮华中解脱,真正完成了自身的“寂茶”之道。
日本文学中从来不乏对生死这等人生大命题的探讨,而本书中的利休,并非以茶道参透生死,而是以生死参透茶道,从而令自己毕生追求的“寂茶”得以真正完成。
译后记
本书文字很薄,然内容很厚。
历史小说大都是沉重的,作为获得了日本文学大奖的严肃文学作品,作为井上靖晚年精雕细琢的佳作之一,本书尤其如此。
当故事得以谢幕,心绪得以宣泄,内里的声音得以表露时,沉重才能最终得以卸下。
卸下后,就是无比的轻盈与自由。
可惜不求甚解者,会把离世当做卸下。于是他的一生都会贯穿各种沉重。
书中没有戏谑,没有欢笑,甚至没有女人,从头至尾苦苦探索的问题,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有一个——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是如何离世的。换言之,利休到底是以怎样的目的、怎样的方式、怎样的时机了却了他的一生。而其背后那个最重要的理由,则理所当然却又不足为外人道。
但很显然,这表面的冰山一角,肯定不是作者想要最终倾诉的东西。
历史的洪流中,都说人与蝼蚁无异,在潮涨潮落中终至消失殆尽,不留丝毫痕迹。主人公们的生生死死,从历史人物的角度看,是各种因素叠加的偶然;从文学人物的角度看,是水到渠成的必然。而大大小小的各类人物们就在这偶然与必然之间得到了升华。这也是历史小说的魅力之一。
历史人物千利休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有着他不同的一生。
本书中的千利休,直到文章结尾,我们才似乎看懂了他的一生,似乎明白他之所以决然选择那样的离世方式,是因为茶之道必然清冷,是因为他终于知晓寂茶的真谛,是因为他此生无悔再也无所牵挂。他经历种种,终于达到了无惑的境界。
利休无疑是本书的主角。在利休的影响下,山上宗二与古田织部两位身份各异的徒弟,在悟道的同时也选择了跟利休近乎相同的离世方式。他们也是本书的主角。
而身为译者的我,着眼点在本觉坊上。
书中遗文的记录者本觉坊,在他的恩师利休离世时,刚好年逾不惑。他没有选择跟随先师的足迹,以茶立身,而是宁愿隐居遁世,一无所得。
其实年纪四十的本觉坊,那时以纯然之心,已然立于不惑之境地,因为他已经知道流放途中在船上端坐的利休是已经悟道了的。而正因为他的不惑,他才能随心所欲地跟悟道的先师利休神交,甚至于每天。
可后来,因俗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尚未悟道的,在俗世的叨扰下,他渐渐偏离了不惑的境地,变得越来越迷惑。于是又因为他的有惑,他不再能够随时与先师利休神交,以至于再也听不到利休的声音。
这个细节,笔者认为尤其重要。
其过程,大抵跟利休在修筑好他的妙喜庵茶室当初,与最终悟道之前的那一段经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利休明知寂茶是与世俗背离的茶,是需要一个人坚守的茶,但却不知不觉为了某些东西放弃了一个人的清修;本觉坊本来是纯然不惑的,但因为世俗的介入却不知不觉产生了某些疑惑而偏离了自己一个人的清修。
他的隐居地——修学院的陋室,就相当于利休的妙喜庵茶室。利休从妙喜庵茶室出发,走在他的茶之道上,途中遇到聚乐府邸这个巨大的艰难险阻,而后经历种种,最终得以冲破这道艰难险阻,再度走在他自己一个人的茶之道上。
本觉坊最终也得以解惑,重回了不惑的境地。于是他终于又能在梦里与利休相见。
这是一位被忽略的主角,在成就利休形象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书中大大小小的各色人物,大都在中年时期出场,他们其他跟我们实际的人生一样,即便中年也同样有着各种疑惑与彷徨。
所谓四十而不惑,是指四十岁时可以不因外物而迷惑。就像本觉坊那样,能够自然而然地明白自己应当与利休师诀别,去修学院隐居,过自己该过的生活,而不应当以茶立身,或以茶谋生。
大概中年人大都会有这样一个阶段吧,正所谓看穿与看淡。
然而本觉坊后来却又迷惑了,而且越来越迷惑,直至年逾古稀之年。
这大概就是人生。在自认为已经不惑的人生阶段,不意受了某种影响,于是开始动摇,开始彷徨,开始忘却自己其实本来是不惑的。于是之后数载、数十载仍然纠结着无法释怀。如若能跟本觉坊一样回归纯然之境,则可以七十而随心所欲。如若不能,或许七十也一样无法随心所欲。
现世的物质与诱惑太多,因此而本末倒置的人生百态林林总总,缺了轻盈,少了清寂,没了自由,或许在利休与本觉坊看来,是何其不幸。物质与诱惑无可指责,本末倒置的态度与做法,或可商议。
将本书细细读过,品味过,希望您能懂得该如何不惑。
——欧凌
记于二零二零年初夏
井上靖(1907-1991),日本文坛巨匠,当代著名作家、评论家和诗人。曾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文化财保护委员会委员,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
井上靖获奖众多,曾荣获第22届芥川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奖、日本艺术院奖、每日艺术奖、野间文艺奖、第15届读卖文学奖、第1届日本文学大奖、日本文学大奖、第42届野间文艺奖、第1届千叶龟雄奖等。
以日本战国时代为背景创作的“战国三部曲”:《风林火山》《战国城砦群》《战国无赖》被奉为日本历史小说的经典,《风林火山》一书,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风靡整个亚洲。
井上靖一生27次访问中国,曾到新疆、甘肃等地实地考察,对中国的感情深厚。著有以西域为题材的作品《楼兰》《敦煌》等“西域小说”系列,以及《丝绸之路纪行》《西域纪行》等。
译者简介:
欧凌,200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文学院,同年留学日本A爱媛大学攻读英日比较文学,2003年获人文学硕士学位。此后旅居日本,从事教学、研究与翻译等工作。现有译作《荆棘王》《功名十字路》《茶与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