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研究活动,“十一五”期间国家设立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根据财政部、科技部的总体部署,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紧密围绕《规划纲要》和《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立足环境管理中的科技需求,积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学研究。“十一五”以来,环境保护部组织实施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439项,涉及大气、水、生态、土壤、固废、核与辐射等领域,共有包括中央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环保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几百家单位参与,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良性竞争、共同发展的环保科技“统一战线”。目前,专项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技术方案,形成一批环境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技术体系,研发出一批与生态环境保护、国际履约、核与辐射安全相关的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系列环境标准、指南和技术规范建议,为解决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中急需的成套技术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为广泛共享“十一五”以来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研究成果,及时总结项目组织管理经验,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出版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系列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一批专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可以说是环境领域不可多得的资料文献。丛书的组织出版,在科技管理上也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我们希望通过这一尝试,能够进一步活跃环保科技的学术氛围,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资源环境问题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举措。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在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的情况下,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随着当前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正处于负重爬坡的艰难阶段。治污减排的压力有增无减,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不断加大,防范环境风险的压力持续增加,确保核与辐射安全的压力继续加大,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压力急剧加大。要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难点,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确保环保工作不断上台阶出亮点,必须充分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
2006年,我国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科技事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环保科技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为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6年召开了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2012年,环境保护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全面实施科技兴环保战略,建设满足环境优化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环保事业发展趋势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环保标准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环保产业培育体系和科技支撑保障体系。
第1章 研究背景、意义和技术路线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综述
1.1.2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把握好七大关系
1.1.3 不同层面生态文明建设的联系
1.1.4 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1.2.2 新形势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需要进一步拓展与优化
1.2.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分类指导、分区推进
1.2.4 全面提升我国环境管理科技水平的现实需要
1.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模式研究
2.1 生态文明建设的驱动力分析
2.1.1 自上而下的引力和自下而上的推力
2.1.2 生态支撑力、经济活力和文化协调力
2.2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模式识别
2.2.1 生态文明建设动力对比分析
2.2.2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方法
2.2.3 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构建
2.3 理论模式与生态文明建设分区管理
2.3.1 经济优势型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2.3.2 生态优势型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2.3.3 综合发展型生态文明建设任务
第3章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分区研究
3.1 国内外生态分区研究概述
3.1.1 国外生态分区研究历程
3.1.2 国内生态分区研究进展
3.2 生态文明管理分区办法
3.2.1 自然、经济、社会基本状况评估方法
3.2.2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3 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评估
3.3.1 自然服务度评估
3.3.2 经济发展度评估
3.3.3 社会和谐度评估
3.4 我国生态文明管理分区方案
3.4.1 省城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分区
3.4.2 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分区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研究
4.1 生态文明相关指标体系综述
4.1.1 现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类型分析
4.1.2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尺度问题
4.1.3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技术进展
4.1.4 现有生态文明指标体系问题分析
4.2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分析与筛选
4.2.1 指标体系研究
4.2.2 指标库建立
4.2.3 生态文明指标特性分析
4.3 分级、分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4.3.1 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模式
4.3.2 分级、分区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3 分级、分区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4.3.4 生态文明分级、分区指标体系的特点
4.4 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目标值研究
4.4.1 指标值现状分析
4.4.2 指标区域分析
4.4.3 指标的国际比较
4.4.4 指标值趋势与频率分析
4.4.5 指标目标值分析
第5章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研究
5.1 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5.1.1 绩效评价方法框架的设计
5.1.2 三维框架内涵
5.1.3 三维指数计算方法
5.1.4 指标体系权值确定
5.1.5 生态文明建设综合绩效表征
5.2 省级行政区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研究
第6章 省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案例研究
6.1 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6.1.1 江苏省县城生态文明建设分区方案
6.1.2 江苏省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6.2 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6.2.1 贵州省县城生态文明建设分区方案
6.2.2 贵州省县城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估
第7章 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7.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存在的问题
7.1.1 生态经济
7.1.2 生态环境
7.1.3 生态文化
7.1.4 生态制度
7.1.5 生态人居
7.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途径与对策研究
7.2.1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7.2.2 促进资源节约,创新消费模式,实现低碳发展
7.2.3 加强政府主导,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
7.2.4 健全生态制度,树立核心价值,实现幸福发展
7.2.5 普及全民参与,促进科学传播,实现民主发展
7.3 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措施
7.3.1 组织保障
7.3.2 制度保障
7.3.3 资金保障
7.3.4 技术保障
7.3.5 舆论保障
7.3.6 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