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红寺堡沙地植被恢复实践案例》概况了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酸枣梁沙化封禁项目区的工程项目内容与植被恢复措施,总结了鸣沙地扎设草方格前后土壤和植被的变化,总结了补种籽蒿、沙打旺与柠条(小叶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前后土壤和植被的变化,总结了特色植被酸枣林、沙冬青林和杠柳林封育5年土壤和植被的变化,总结了地带性植被红沙群落、猫头刺群落和长芒草群落封育5年土壤和植被的变化,探讨了干旱区和半干旱区过渡带植被演替的驱动力,旨在服务于我国北方受损沙地植被的恢复。
红寺堡酸枣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项目区位于东经106°18'52\"~106°33'33\"、北纬37°28'48\"~37036'32\",地处红寺堡区东部沙尘源区及毛乌素沙地,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是红寺堡区主要的风沙源之一。在红寺堡酸枣梁沙化封禁项目中,主要植被恢复措施包括围栏封育、重点地段固沙压沙和补种补植人工促进自然恢复等。南开大学承担了该项目实施效果的土壤监测和植被监测。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南开大学对红寺堡酸枣梁沙化封禁项目典型植物群落的土壤进行了调查,采集土层0~2厘米、20厘米和40厘米的土样,分析了23个样地、207份土壤样品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土壤pH值和机械组成,每个指标3次重复测定。同时,我们利用GIS技术对红寺堡酸枣梁沙化封禁项目区2014年、2016年和2018年土地沙漠化状况进行了判读分析。
2019年7~8月,南开大学对红寺堡酸枣梁沙化封禁项目区典型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每个群落随机设置一条50米的样线,在样线的0米、25米、50米处各设置一个4米x4米样方和一个1米X1米样方,调查了植物群落中不同物种的密度、频度、盖度、生物量,计算了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以及不同种的生态位宽度,分析了植物群落属性现状。同时,借助了2013年进行的“中德财政合作中国北方荒漠化综合治理”的监测结果,比较了该项目实施以来植被的变化。
本书总结了红寺堡区酸枣梁沙化封禁项目实施以来的土壤及植被的现状和变化,作为我国植被恢复的一个实践案例予以出版,旨在促进我国西北地区的植被恢复与生态文明建设。
在此,对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自然资源局致以诚挚的感谢!
何兴东,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我国北方植被恢复的研究和实践以及研究生教学工作,先后参加和完成多个国家973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
序
前言
第一章 红寺堡区概况
第一节 红寺堡区地理环境
第二节 红寺堡区历史沿革
第三节 红寺堡区人口
第四节 红寺堡区经济发展
第二章 酸枣梁项目区自然概况
第一节 地质地貌
1.地层
2.地质构造
3.地貌
第二节 气候与水文
1.气候
2.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植被
第三章 酸枣梁沙化封禁项目区生态恢复工程概况
第一节 酸枣梁项目区生态恢复工程主要内容与措施
第二节 酸枣梁项目区生态恢复工程完成情况
第四章 酸枣梁项目区GIS作图比较土地沙漠化变化
第一节 酸枣梁沙化封禁区封禁前后植被外貌比较
第二节 酸枣梁沙化封禁区封禁后土地沙漠化变化状况
第五章 酸枣梁项目区治理前后土壤理化特性现状与变化
第一节 土壤调查样地概况
第二节 酸枣群落与油蒿群落土壤理化特性现状与封禁5年变化
第三节 红沙群落封禁前后土壤理化状况
第四节 流动沙地封禁前后土壤理化状况
第五节 补种柠条前后土壤理化状况
第六节 补种籽蒿和沙打旺前后土壤理化状况
第七节 扎设草方格后土壤理化状况
第八节 封育后其他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理化状况
第九节 本章 小结
第六章 酸枣梁项目区治理前后植被变化
第一节 酸枣梁项目区的优势植物群落
1.蒙古沙冬青林
2.酸枣林
3.杠柳林
4.油蒿群落
5.红沙群落
第二节 酸枣梁项目区项目实施以来土地沙漠化整体变化
第三节 酸枣梁项目区补种籽蒿和沙打旺群落变化
第四节 酸枣梁项目区补种柠条(小叶锦鸡儿)群落变化
第五节 酸枣梁项目区扎设草方格后群落变化
第六节 酸枣梁项目区流动沙地封育后植被变化
第七节 酸枣梁项目区苦豆子群落封育后植被变化
第八节 酸枣梁项目区红沙群落封育后植被变化
第九节 酸枣梁项目区杠柳林封育后植被变化
第十节 酸枣梁项目区酸枣林封育后植被变化
第十一节 本章 小结
第七章 半干旱区植被演替的驱动力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