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世界名著 名家全译本)》是歌德早年重要的作品,它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作者创作它时年仅二十五岁。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之后,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
《少年维特的烦恼(世界名著 名家全译本)》于一七七五年问世,它的出版被认为是德国文学目前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曾震撼了德国乃至欧洲整整一代青年的心。
一七七四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一跃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从此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一直以“《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直至一八三二年《浮士德》第二部出版。
《维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为何具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维特》名为长篇小说,实际篇幅不过一个中篇。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恋人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编者致读者”,交代了维特自杀的过程,中间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有一段“编者”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笔者以为,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淳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灵魂。稍后他在舞会上认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代替了宁静,失望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一开始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褊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有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到C伯爵家做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曾上百次地抓起刀来,想要刺破自己的胸膛”。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懒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淳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全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的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黑暗和混沌”,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歌 德
全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魏玛古典主义zui zhu名的代表,zui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他于1773年创作了戏剧《葛兹·冯·伯利欣根》,从此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更是他名声大噪。
第一编 / 003
第二编 / 079
补 记 / 099
编者致读者 / 137
译后记 /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