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模式中各要素的理论内涵及批评标准,模式的分析工具及操作方法,非争议性话语事件相关文本修辞批评举隅,争议性话语事件相关文本修辞批评举隅等,以话语事件的相关文本为语料,研究修辞学在传播领域的理论意义。
韩健,男,汉族,东莞理工学院教育学院(师范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修辞学、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目前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曾获中国修辞学会2015年度学术年会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奖。
第一章 绪论
1.1 核心术语界定
1.1.1 话语
1.1.2 社会角色
1.1.3 形象建构
1.1.4 修辞批评
1.2 研究对象、视角及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视角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行文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行文结构
1.5 研究综述
1.5.1 话语事件研究
1.5.2 社会角色研究
1.5.3 形象建构研究
1.5.4 修辞批评研究
第二章 模式中各要素的理论内涵及批评标准
2.1 修辞伦理
2.2 修辞动机
2.3 修辞三诉求
2.4 语境操控
2.5 框架策略
2.6 签署手法
2.7 修辞效果
第三章 模式的分析工具及操作方法
3.1 话语包理论概述
3.2 话语包理论的不足
3.3 对话语包理论的发展
3.4 系统功能语法概述
3.5 评价理论概述
3.6 三大理论工具间的关系
3.7 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8 模式的操作方法
3.8.1 修辞批评的一般方法
3.8.2 本模式的具体方法
第四章 非争议性话语事件相关文本修辞批评举隅
4.1 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事件背景及进程
4.2 修辞批评
4.2.1 梳理文本中的话语包
4.2.2 形象建构修辞要素分析
4.2.3 结论
第五章 争议性话语事件相关文本修辞批评举隅
5.1 中国网络第一案事件背景及进程
5.2 事件进程细节及相关文本的修辞批评
5.2.1 第一次法医鉴定文本修辞批评
5.2.2 第二次法医鉴定文本修辞批评
5.2.3 第三次法医鉴定概况
5.2.4 第四次法医鉴定概况
5.2.5 第五次法医鉴定文本修辞批评
5.2.6 最后一次法医鉴定文本修辞批评
5.2.7 结论
第六章 结语
6.1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6.2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