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众所熟悉的一个皇帝,也是在民间被误传误解最多的一个皇帝。实际上他的一生勤政爱民,关心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要让老百姓吃饱穿暖;他整饬官场,痛惩贪官,皇亲国戚贪污也要杀头,防止产生官逼民反;他喜爱诗词书画,充实政余生活,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武全才的皇帝。
《乾隆写真》描叙了乾隆的个人生平、治国理政、事功成就、历史功罪等方面,针对民间对乾隆的种种误传,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乾隆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我们认识了乾隆的一生活动与政绩,对于了解盛清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特点,都是极有帮助的。
文武全才的杰出帝王——乾隆
从传说时代的夏朝,到清朝覆亡,中国帝制历史四千多年,其间存在过近一百个政权,约有一千零五十位的君主,这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
在这一千零五十位君主当中,又有一位少见的著名杰出君主,他不但执政时间长达六十三年,且享寿将近九十岁。他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很多建树,在融合民族与开拓国土上也贡献良多,他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生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死于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他的一生几乎是与18世纪相始终的。他是圣祖康熙的孙子,世宗雍正的爱子,死后庙号高宗,一般人常以他在位时的年号来俗称他为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在年轻时接受过很好的儒家教育,也受过骑射与西洋火器的训练,堪称文武全才。他父亲雍正在位时,又让他参与国家事务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所以他继承大位时确实是具有当一个皇帝的学识与能力的,也得到满朝文武的拥戴。
然而治理一个大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执政长达六十多年,他面临过无数的大小问题,真可以说是艰苦备尝。他即位之初,尽管他父亲为他做了妥善的安排,但是仍有宗室权贵觊觎皇位,满汉权臣想分享他的政权,他没有自己的人事班底,因而只能在皇家长辈、兄弟与前朝旧臣中奋斗学习,容忍调和,逐渐培养自己的实力,伸张自己的皇权,终于消除了政争,巩固了统治地位。
清朝的边疆地区原本是由多种民族高层人士割据治理的,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和平交涉与武力征伐,基本上已形成国家统一的局面了。但是到乾隆之世,准噶尔蒙古又在帝俄的支持下从事了反清的活动,天山的回部又被外国势力唆使发动了骚扰,四川的大、小金川,青藏的地方贵族以及台湾的复明人士也都先后掀起离心的风潮,弄得国家岁无宁日。乾隆皇帝为了国家统一、政治安定,不得不以武力镇压或以其他手段平息纷争,达成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的历史任务。
乾隆强调以“中道”治国,所谓“治天下之道,贵得其中,政宽则纠之以猛,猛则济之以宽”。事实上官场玩惕之风会因中道而助长,思想界也会由于执政者宽仁而变得放纵任为。尤其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国,汉人的思想理念不能不防。因此我们看到乾隆朝的贪官污吏与失职官员被诛杀的很多,而且不分满汉,包括皇亲宗室贵胄都有被处决的,显然偏离了宽厚的中道。乾隆朝的文字狱案随时随地可见,并有因薄物细故,一字之微而使人入狱,甚至弄得大家家破人亡。白色恐怖政策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乾隆中期下令编纂《四库全书》,这是一部包罗宏大、丰富浩瀚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总汇。这一巨著的编纂确实使许多有价值的古代典籍都被保存与流传下来,乾隆皇帝对中华文化整理与发扬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他在编书的同时又指示销毁掉很多“违碍”的书,或是删改古书的若干内容,为了“杜遏邪言”,或是消除所有“诋毁本朝之语”。他的这种行事,不但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也在中国文化史上造成了一次文物的大浩劫。乾隆真是一位誉毁难定的君主。
乾隆对于人民的生活是非常关心的,尤其对农业的重视不遗余力。他相信“民为邦本,食为民天”,“务本足国,首重农桑”。因此他注意提高耕作技术,推动农地垦拓,预防农业灾害,兴修各地水利,希望促进农业生产,增加经济效益,让人民生活安定,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他常对地方官员们说:“视百姓之饥寒为己身之疾苦。”因而当民间有灾荒之时,他会以蠲免赋税、赈济银米、发行平粜、借种借牛,帮助灾民渡过难关,恢复生产。乾隆在顾惜民生的工作上做得很多也很好,但是国家承平日久,人口滋生,到乾隆晚年,终于形成了社会严重的问题,地方动乱却在官员腐化与财富不均的情形下发生了,也给清朝带上了中衰之路。
乾隆时代的对外交涉,分为陆疆与海疆两方面,陆疆以帝俄为主,海疆则以西欧列强为主。帝俄在康熙、雍正两朝已与中国签订了条约,基本上处于和平交往的局面,只是他们侵略中国的野心未死,仍在西北边疆怂恿少数民族高层分子发动骚扰。中国西南与东南边疆在乾隆时代的问题比较复杂,像尼泊尔、西藏等影响中国的一些动乱,必须以武力去解决。英国在东南沿海的试探以及派专使来华,则让乾隆皇帝考虑到闭关锁国的政策是否继续执行。由于国际知识的局限,傲慢的乾隆坚持传统的夷夏主张,导致日后的中英交恶,甚至最终以兵戎相向。
除了国事、天下事之外,乾隆皇帝本身与家事也有很多值得一述的。他向慕风雅、寄情翰墨,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是一位难得的多才多艺的君主。他乾纲独断,权力无边,使有清一代的集权专制统治到达登峰造极境地。他好大喜功,崇尚奢靡,多少影响到国家的财用耗竭。晚年专宠和王申,造成吏治败坏、政以贿成的贪风大行,从此大清朝也走向了“衰世”。乾隆对妻妾子女爱憎分明,对生母则是竭尽孝道之能事。他确是一个有感情、有个性的人。
总之,乾隆时代是清代历史上的重要时代,也是中国帝制史上的重要时代,我们认识了乾隆的一生活动与政绩,对于了解盛清时期的社会面貌、帝制后期的中国历史特点及围绕在乾隆四周的很多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本书写作的动机与目的也在于此。
乾隆朝的史事纷繁复杂,史料浩瀚无涯,我除了利用清代官私书档资料作出个人一些想法之外,也参考了孟森、萧一山、王锺翰、戴逸、周远廉、仓修良、冯尔康、郭成康、成崇德、赵云田、刘凤云、李景屏、黄爱平、刘耿生、常建华、杜家骥、庄吉发、王耀庭、冯明珠、洪安全、嵇若昕、林天人等前贤时彦的著作,我谨在此一并致谢。另外,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游奇惠、陈穗铮、傅郁萍三位小姐在本书出版时赐助良多,也应该致以谢忱。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内子侯友兰女士在我写作期间给予的鼓励与照顾,更应该感谢,否则本书是不能问世的。
陈捷先,江苏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59年获台大历史研究所硕士,后应邀赴美加入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计划研究,返台后曾任台大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1980年应聘为美国麻州大学客座教授,1990年荣获韩国圆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95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现任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南开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专攻清代史、满族研究、方志学、族谱学,著有《满洲丛考》、《清史杂笔》(一至八辑)、《清代台湾方志研究》、《东亚古方志探论》,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及中英论文百余篇。
推荐人的话:《乾隆写真》使你认识真实乾隆
前言:文武全才的杰出帝王——乾隆
一 乾隆皇帝的生母
二 乾隆出生地之谜
三 幸运的皇子
四 新君乾隆是不肖子?
五 新人新政
六 强化专制政权
七 又见皇室操戈
八 皇权不容分享
九 三朝元老衣冠扫地
十 伴君如伴虎
十一 整饬官场
十二 乾隆朝贪案特别多
十三 开始痛惩贪官
十四 高官庇护掀炽贪风
十五 内隐趋使的贪案
十六 贪官常在
十七 堪称“奇贪”的甘肃捐监案
十八 皇亲贪污也杀头
十九 学政与皇帝斗法破贪案
二十 乾隆贪案的历史教训
二十一 无非一念为民生
二十二 饥寒起乱心
二十三 官逼民反
二十四 “十全大武扬”
二十五 大、小金川之役
二十六 两征准噶尔
二十七 统一回疆
二十八 四征缅甸
二十九 台湾林爽文之役
三十 “秋后算账”
三十一 台湾赤崁楼边的平台纪事碑
三十二 安南和战略述
三十三 廓尔喀之征与西藏的安定
三十四 乾隆的文治
三十五 纂修《四库全书》
三十六 惨烈的文字狱
三十七 乾隆对满洲图书文献的贡献
三十八 行旅天子
三十九 大兴土木建离宫
四十 不光彩的生财之道
四十一 大贪官和坤
四十二 “一岁主、百岁奴”
四十三 乾隆朝与英俄的关系
四十四 马戛尔尼有没有磕头?
四十五 乾隆与西洋传教士
四十六 乾隆的妻与妾
四十七 乾隆的子与女
四十八 谈乾隆的吃喝
四十九 杰出的文学家与艺术家
五十 乾隆之死及其身后劫难
结语:我评乾隆
六 强化专制政权
雍正皇帝在位时,很多政策都是为巩固他的统治权与强化他专制君主权威而设置的,他的儿子乾隆上台后常见有违反他父亲的行事,是不是表示这位新君有意改变专制政权,趋向于开放路线呢?答案是他不亚于乃父,仍是一位专制集权的领导人。
雍正元年,皇帝宣布储位密建法,暗中写下弘历的名字,收藏在金匣中,当时无人知晓弘历是储君;不过在雍正七八年间,皇帝突然生了大病,以为一病不起了,他召见重要的王公大臣等人,告诉他们立弘历为继承人的事,并命令以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为辅政大臣。没有想到皇帝后来病好了,但储位密建事已曝了光,在某些宗室重臣之间已经不是秘密了。雍正十三年皇帝逝世当晚,张廷玉等宣读了雍正亲笔书写的继承人名,弘历在得到合法皇位继承人之后也任命允禄等四人为辅政大臣,这是那一年八月二十三日的事。
辅政大臣的设置意味着乾隆的皇权尚不具备全权掌炳新政的地位,即一切政务仍有四位王公大臣参与决定。然而乾隆皇帝常说:“盖权者,上之所操,不可太阿倒持。”这样一位绝对专制主义者,如何能容忍呢?老于世故的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在“辅政”了三天之后,便向新君乾隆提出更名的建议了。他们认为“辅政”一词不妥当,康熙初年曾经设辅政大臣,因当时康熙年仅八岁,没有理政能力,所以需要元老重臣来代理政务,辅佐幼主。现在弘历已二十五岁,且具备学识能力,不需辅政人员,沿用康熙初年“辅政”之名,不但名不副实,而且对新君也不尊敬,更可能使人联想到鳌拜那些跋扈的权臣与政争的后遗症。因此鄂尔泰等要求乾隆仿照雍正初年的例子,皇帝在居丧期间,可设总理事务王大臣代为办事。对于这一要求,乾隆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显见他内心对元老重臣们分权是介意的。
总理事务大臣与辅政大臣不同处就是皇帝对总理事务大臣们的权力有所限制,皇权的地位无形中增高增大了。但是乾隆对此似乎仍不能满意,在他居丧期间,他和几位总理事务大臣间因权限不清而发生过不快,总觉得他们的权力过大,于是在允禄等四人外,乾隆又任命了平郡王福彭、大学士徐本、朱轼等多人加入总理事务处办事,以限制并分散前朝老臣的权力。即使如此,乾隆仍觉得他的皇权不能延伸与加大。终于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十一月,服丧满二十七个月后,趁允禄奏请辞去总理大臣事务时,他干脆宣布撤销总理事务处,恢复雍正时代成立的军机处,重组中央核心集团,老臣只留下鄂尔泰与张廷玉,实际上是借用他们多年从政的经验,另外加上乾隆所信任的人,如公爵讷亲、尚书海望、侍郎纳延泰、班第等六人,作为皇帝直接指挥的军机大臣。如此改组当然对乾隆时期皇权的进一步加强,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军机处在雍正年间一直只是个专管军务军需的单位,并不能算是中央最高权力机关。在雍正死后乾隆即位不到两月,皇帝还曾下令废掉军机处,由总理事务处取代其职掌,甚至认为军机处是前朝败政之一。不过当他与皇叔允禄、允礼以及前朝元老大臣们发生摩擦之后,他想到军机处的妙用了,因为军机大臣全由皇帝特简,也就是说可以找一批自己的亲信来军机处任职,完全做皇帝的御用工具。雍正年间,军机大臣向例不超过三人,乾隆则增多为六人,而且规定宗室不能担任军机大臣,以防大权旁落。又首席军机则必须为满人,以保证满族的主导地位。另外,皇帝遴选军机,可以不计资历,只重忠诚,以便贯彻皇帝的意旨。乾隆又通过各种手段,削弱中央与地方各机关的权力,使军机处所管事务增多,权力也加大,后来竟发展到“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中央与地方各机关的事“莫不总揽”。“内则六卿、部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敬事房;外则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从此军机处的地位超过了中央其他衙门。不过,乾隆这位有智慧的政治家,虽然让军机处权大位高,他却是始终不把军机处变成真正的中央大衙门。例如他不为军机处立办公衙署,不设专官,所有军机大臣与军机章京都是兼职人员,从中央各部院调来的,甚至薪俸仍在原单位上领取。军机处官员只是皇帝高级秘书幕僚班子,他们没有实权。军机处权力的扩大,只是乾隆皇帝个人权力的扩大。恢复军机处使得自清初以来议政王大臣、总理事务王大臣这些人的权力被剥夺,同时也使明朝以来的内阁机关形同虚设了。由此可知:乾隆恢复军机处对强化专制君权统治是绝对有帮助的。
乾隆为了集权,他也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对中外官员的控制。当年不像今天信息发达,皇帝身居九重,要想了解天下事是极难的。所幸古人很早就发明了章奏制度,由中央与地方的高级官员向皇帝呈送书面报告,以传达各种情形。清朝在康熙年间,又发展出了一种“密奏制度”,就是臣工们可以秘密地缮写报告,直达君前,不必经过中央其他衙门,因而报告内容不致曝光。雍正时期又加强了密奏功能,到了“小报告”满天飞的境地。当然皇帝借着各级官员提供的资讯消息,了解到了很多京中与外省的情形,对他的统治大有益处。乾隆当然深悉其中妙用,即位之初就下令官员们可以“照前折奏”,并一再地扩大具折言事官员的范围,增加报告人就是增多消息来源,后来更“改题为奏”,大家都用奏折,不再重视透明化的题本了。因而在乾隆一朝,很多政争、贪案、官员操守、仕绅思想、秘密宗教、地下会党、各路军情、人民生活等等情况,都是由奏折首先传达到御前的,并让乾隆能掌握先机予以处理。经由奏折不但加强了对官员的控制,也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尽管乾隆一上台就强调中庸之道,反对他父亲时代苛严行事作风;可是他为了有效地控制大臣,他也是以严刑峻法、动辄诛戮以达到控制大臣的目的。乾隆六年,皇帝一口气就杀了三个满洲籍的贪官,有中央兵部的尚书,也有地方的大吏,因为他了解贪污官员欺上瞒下、互相包庇,影响官场风气,更容易在政治上形成对皇权的离心倾向。他不但严惩贪官,其他高级官员犯罪被处死的时有所闻。他确是以重刑震慑臣属而收加强专制统治的效果。
尽管乾隆皇帝从重组中央核心机构、恢复军机处来任用亲信,维护皇权;同时又利用密奏制度收集情报,以了解京中与外省政局;并以严厉手段震慑群臣,使他们效忠;但是皇权并未能完全伸张,因为一则八旗亲贵的旗权又见高涨,威胁着皇权,再则雍正朝旧臣的势力相当强大,特别是鄂尔泰与张廷玉的党人很多,影响到皇权的统于一尊。为了专制统治的进一步加强建立,乾隆皇帝必得对宗室亲贵与佐命重臣进行政治斗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