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作者郑立波先生随笔短文约百篇,这些随笔皆以作者记忆里的一事一物一景为内容,串联起其五十年来不同阶段的人生轨迹。 作者通过触摸自己走过的岁月,试图将爬行的、走过的、跑过的一扇扇门,笑过的、哭过的、头破血流的一道道槛,看过的、遇到的、相拥的一个个人连成了一条线,从而引申出不能忘却的感恩、纪念和反思。 本书力图做到形散而神聚,从结构上把人生之门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把夜关在门外”,是儿时家庭生活状态的真实回忆;第二部分“回不去的故乡”,是北方小村庄里的人文故事和变迁;第三部分“清而有味的学门”,是迈出家门后的求学之路;第四部分“徘徊在社会门口”是作者的工作体验和感悟:第五部分“自然悠得的草木之门”,是对一草一木的感怀。
原计划写点东西是给自己和亲人看的。谁知写着写着就没刹住车,5 年的时间写了 300 余篇随笔。亲人们看着看着就建议有共鸣的东西也让大家看看,于是我从中抽取了近百篇就有了这本书。
岁月的脚步走得好匆忙,也好无情,真正想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天命是什么,天命的门在哪里,我仍旧懵懵懂懂或是压根儿也不知,但我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尽可能不受所谓伟人的影响去独立思考,有时候搞得自己很辛苦也很不舒服,有时候也明白这样的思考影响了前行的脚步,有时候也觉得自己的思考也许没有什么意义,但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独立思考,和其他的物种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我决定去触摸自己走过的岁月,从四肢着地爬过自家门槛开始,把记忆一点一点地拾起来,试图打开爬行的、走过的、跑过的一扇扇门,跨过笑过的、哭过的、头破血流的一道道槛,回想看过的、遇到的、相拥的一个个人,这些门、槛、人连成了一条线不就是我的天命吗?
那么我的天命和社会的天命又是什么关系呢?我不知道。有一点是确定的,一个人的命看似微不足道,但社会的天命不就是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命构成的吗!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我的天命就和社会的天命有了关系,我试图把它还原出来,不知道这两个轨迹是否吻合。纪实性的写作就如一开一合的门,有的可以四敞大开,有的在夜里需要紧紧关着等待天明,而有的记忆还需要储存,在未来适当的日子再慢慢整理。
在我写作的这几年里,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时候,人的记忆是断片甚或是人在某些时候是没有记忆能力的。明明在过去的某个时候发生的事,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它的细节。于是,我想如果人们和这个社会有足够的记忆,记着曾经的苦和痛,就不至于再重复过去的错误,但我在这一点上是悲观的。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涉及我家庭的事都是真实的,是原原本本的记忆,错了也是我的记忆错了。涉及其他的人和事,也是真实的,只不过写作犹如翻拆老衣服,有的是用了面儿,有的是用了里儿,有的里儿面儿相互打乱结合了,就不必对号入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