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择最常见最核心的五种工艺形式进行剖析,由传统首饰的历史切入,逐一介绍传统首饰的概念、分类、材料、工具和技法。在最后一章展示了多个案,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工艺的细节。
前言
首饰,自古以来被视为财富的象征,同时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身份及审能。从新生婴儿的银手镯到周岁的长命百岁锁,常人家结婚的嫁妆到王公贵族的殡葬品;从寻常百姓的金银饰品到皇亲国戚的凤冠霞帔……首饰始终伴随着人们生命的重要阶段,成为记载人们生命瞬间的有益标志,承载着的审美文化,凝聚了中华特有的精神内涵。正因如此,传统首饰在中华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传统首饰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工艺形式丰富。有春秋时期的金银错工艺,有唐代的金银器錾刻工艺,有明清时期享誉中外的景泰蓝工艺,有精细的花丝工艺,有各种宝石的镶嵌工艺,还有与青铜器同源的铸造工艺,等等。时至今日,这些工艺仍然被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同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多文化共存共荣,不同的传统首饰工艺在各个和地区也有着自己的。本书以传统工艺的种类为线索,结合多多地区的传统首饰工艺展开论述,呈现了大量的田野考察图片和文字资料,给出最直观的信息,希望能够给读者展现一个立体的传统首饰工艺概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首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人们对传统首饰的审美欣赏能力容度在不断地提高。多种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结合,更好地满足了人们追求首饰与服饰的搭配和个性化的需求。
传统首饰的种类繁多,本书选择最常见最核心的五种工艺形行剖析,由传统首饰的历史切入,逐一介绍传统首饰的概念、分类、材料、工具和技法。作为实践类书籍,之一在于案例介绍。在书的最后一章展示了多个案,以帮助读者理解和掌握工艺的细节。希望将核心的实践步骤无保留地介绍给首饰设计师、首饰制作工艺师、首饰爱好者和学生,同时希望他们能够有机会根据本书中所描述的详细资料,结合自己的实践,创作出优秀的首饰作品。
前言
第一章 传统展概要
一、从商代至汉代,由萌芽到发展的传统首饰
二、繁盛华丽的唐代首饰
三、清新质朴的宋代首饰
四、继承与沿袭的元代首饰
五、工艺的明清首饰
六、的首饰
第二章 首饰工艺材料
一、金、银
二、普通金属
三、宝石
四、牙骨
五、毛皮
六、果核
七、综合材料
第三章 首饰工具
一、测量工具
二、切割工具
三、成形工具
四、清洁工具
五、锻打工具
六、钻具
七、焊接工具
八、抛光工具
第四章 传统首饰工艺技法
一、錾刻
二、花丝
三、珐琅
四、金银错
五、牦牛錾
第五章 传统首饰工艺的创作
一、錾刻作实例——银杏叶吊坠
二、花丝作实例——蝶恋花胸针
三、珐琅作实例——荷花吊坠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从商代至汉代,由萌芽到发展的传统首饰
纵观我国展的历史,从商代到汉代早期,我国首饰主要依附于三种载体:玉石、牙骨和金银。在已出土的文物当中,玉石和牙骨雕刻的工艺较为完备,而金银首饰只形成初步的发展趋势,并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
我国出土了大量的商代金饰物,其括在河南殷墟中心区域出土的金片、金叶子、金箔;1977年在北谷刘家河出土的商代晚期的金耳坠、金臂钏、金笄;198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金面具、金杖和金面鱼形饰;在山西石楼出土的商晚期金质弓形饰物,在山西保德出土的赤金弓形饰物等。这些饰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代金器的特征。由于银的冶炼技术晚于金,因此在出土的商代饰物中基本都是金器。
那么,为什么在商代,青铜器的数量远远多于金器呢?原因可能有三个:其一用途不同,金器和首饰与生活相关,而青铜器是祭器与精神相关。在当时社会生产条件下统治者对于上天和神灵的崇敬,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制作礼器和祭器,祈求天神保安,赐予好的收成。因此,祭祀使用的青铜器种类不断增多,纹饰也越来越精美。其二材料特性不同,金的材质过软,容易变形;而青铜更加坚固耐用。其三,冶炼技术不同,商代出土谷金饰的含金量在85%,这个含金量金在自然界也有可能存在。而青铜的冶炼技术和配比方式在商代相当成熟,因此青铜器的数量远多于金器。
与此同时,商代人同样被金子的璀璨和光泽所吸引。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金青铜像(见图1-1)、金面鱼形饰,殷墟妇好墓出土金铜虎,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见图1-2)都是很好的例证。以上所提到的几种饰物都是以金片来装饰物体表面,金的加工工艺主要体现在片材方面,这说明商代人已经了解了金的延展特性,并掌握了金属的锤碟工艺方法。
经过了周朝金属加工工艺经验的积累,人们对金属工艺的认知更加深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金的加工方法由锤碟工艺发展到了更加立体化和多元化的铸造、錾刻、金银错和镶嵌等工艺技法。
首先,金银的铸造工艺借鉴了青铜器的失蜡法,而且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如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墓金盏、金匕(见图1-3),不仅铸造出了整个器形,而且还铸造出器物上面细密的蟠螭纹和云纹。战国八螭咬兽纹金饰(见图1-4),整体做透雕形,通过八条蟠螭塑造出丰富的层次变化,其中二螭口咬类似鹿形动物,另一螭口咬小螭,其他蟠螭则缠绕于涡旋纹饰中。八螭咬兽纹金饰铸工精美,是战国时期黄金工艺的一件代表作。
其次,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金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做法是用金银丝或金银片嵌入青铜器表面,构成纹饰或文字,然后用错石(即磨石)磨光。金银错是我国春秋时期发展成熟的一种金属工艺。此后经过历代的传承,金银错的胎体也更加丰富,有铁、银、铜、合金、大漆、木等。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的战国楚墓5件金银错带钩,四川昭化出土的1件战国犀牛形金银错带钩,以及的宴乐水陆攻战铜壶(见图1-5)都堪称金银错工艺的典范。国内现存两件宴乐水陆攻战铜壶:一件是传世之作,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件于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此铜壶整个壶身采用金银错工艺制作剪影效果,以三角云纹为界,描绘了三层六组图案。第一层左侧为射猎图,右侧是采桑画面;第二层左侧是盛大的宴客场面,右侧是弋射场景;第三层左侧是攻城战,右侧是水战,场景异常激烈,令人惊心动魄。金银错的出现使得传统首饰在材质应用上向前了一大步,丰富了饰物的色彩和质感。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