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已经成为一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今靠前人才竞争的焦点。《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规律研究》聚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群体——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立足分析其基本特征、成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把握他们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从而丰富我们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等领域的认识,为相关高等教育管理政策的制订、调整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规律研究》包括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群像描绘、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周期及特征、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的个人背景因素、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的环境因素、中国文化与科学精英的成长等六章。
《华人精英科学家成长规律研究》适合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者、管理者、高教研究者以及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读者大众阅读。
本书是在我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初选定这个主题,固然是出于“有价值选题”方面的种种考虑,也源自年少时起便埋藏心底的点点好奇。在中国接受教育的孩童,恐怕很少有不崇敬科学家、不对他们的成长经历感到好奇的。这种崇敬和好奇不仅表现在我们会将他们写进“我的理想”之类的命题作文,也表现在无数次对他们成为科学家、做出杰出贡献之历程的探求、想象,甚至演绎上。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年少时曾读过不少中外知名科学家的传记,这些传记也的确为我撩开了科学家神秘面纱的一角,但若要借此完整回答“优秀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就远远不够了。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日益显得迫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的转变已经成为新的主攻方向,对人才发展的普遍需求势头不减,对尖端人才、领军人才的需要尤为突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逐步建成世界范围内体量居前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科技发展上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的成就,令国人心心念念的首个诺贝尔科学奖也已于2015年获得,但“钱学森之问”仍然是一道横亘在科学界与教育界面前待解的艰深命题,如何立足本土,培养、引进、支持尖端人才、领军人才的体制机制环境建设仍需加强。
循着这一导向,国家、地方和高校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推出了各种级别的人才工程。例如,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了12项重大人才工程,向全球范围的项尖科技人才伸出橄榄枝。高校也调整了科研奖励、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等具体政策,向原创性、高级别的科研成果倾斜。这些政策的推出和实施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可见的成效,但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争议。例如对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给予重奖的科研奖励政策,是否真能达到鼓励原创性成果的初衷,就曾吸引了来自不同视角的争鸣。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关乎未来人才政策走势,更关系我国在重大历史机遇期,能否在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为之提供强韧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持这一大局。而要想科学回答这些事关高端人才成长的政策问题,我们就必须回到事物自身规律,即高端人才成长规律的严谨探求上来。
那么,现有的相关研究是否足以回答这一时代问题呢?回顾相关的多学科发展历程,对精英科学家的成长、发展规律的探求虽未必像今日,有着明确的发展政策动因,但却在中外早已有之。其中,有从人才学角度揭示高层次人才结构和人才涌现需要的社会条件的,有从科学学和科学社会学角度研究科学精英脱颖而出的社会过程,有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创新型人才的思维特征,还有从教育学角度回应“钱学森之问”。总结起来,涉及精英科学家的学术研究多以呈现该群体的共时性特征数据为主,似乎很难回答“优秀科学家是怎样炼成的”这一历史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角。为此,本书借鉴了生命历程研究模式(life course research)的理论框架,将科学精英的学术生涯视为一个连续、流变的长时段人生轨迹,去勾勒其职业发展与知识生产随年龄变化的脉络,并探索影响其成长为顶尖人才的内外部因素。
确定了研究视角和框架,又该以哪些科学家为对象展开研究呢?从族裔背景出发,我们首先确定了华人精英科学家这一范围。但依据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理论,即便是精英科学家内部,也包含多样的群体。在选取哪一群体展开研究方面,国内外研究者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且各有利弊。国外关于精英科学家的样本一般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为主,但放在华人群体中就不那么适用了。毕竟,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人数过少,无法构成有效样本。国内关于精英科学家的研究主要聚焦中科院院士,但早年院士的选择标准可能还无法与国际接轨。从本研究的目的出发,我们希望选择一个遴选标准在国际范围内受到认可,且有一定规模的学者群体。于是,近年来关注度迅速提升的高被引科学家就成为一个恰当的选择。高被引科学家在精英科学家群体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是在国际范围内依据相对客观的标准遴选出来的高层次人才,其中的华人科学家在规模上也能满足研究要求,而且在以往研究中关注相对不够。选择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为研究对象既能满足回答本研究的研究问题的需要,也具有可行性。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述评与研究设计
第一节 文献述评
一、高被引科学家的相关研究
二、其他精英科学家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问题与分析框架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样本选择
二、研究方法
三、数据采集
四、数据分析
第二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周期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学术产出的数量周期——以SCI
论文为例
一、论文产出总量与年平均量
二、职业生涯早期的表现
三、论文产出量的年龄变化规律
四、华人高被引群体内部的论文产出力比较
五、总结与讨论
第二节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学术产出的质量分析——以科学家的高被引期刊论文为例
一、高被引论文的发表时期
二、高被引论文发表期刊的影响力
第三节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专业认可的获致过程
一、职阶晋升的规律
二、专业声望的确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的个人背景因素分析
第一节 人口学特征
一、年龄
二、性别
第二节 社会出身
一、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的社会出身信息
二、对华人高被引科学家社会出身特点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个人特质
一、关于科学家特质的已有研究
二、勤奋与兴趣
三、志向与理想
第四节 专业特征
一、专业分布
二、专业眼光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第五章 华人高被引科学家成长的环境因素分析
第六章 中国文化与科学精英的成长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