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是一种文化自觉(序)
陈光磊
我爱读《咬文嚼字》。读的时候,还常会想起上世纪60年代陈望道先生同我们讲过的关于开展语文评议的话题。
记得望道先生说过,做好语文规范工作,提高人们的语文修养,有一桩工作很重要,就是展开语文评议。评议得有个标准,要看说话、作文是不是合乎语文的一般规则,也就是合不合社会通用的规范;还要看是不是能够适应一定的题旨情境,也就是能不能根据现实需要恰当地加以变通,甚至创新。这样,对语言文字的使用就要判别正误,论断是非,确立和维护语文规范;同时,又要辨析异同,说明多样性,注意新变化。他还对当时全国人代会上关于“发愤图强”与“发奋图强”用字选择的讨论,谈了自己的看法:“愤怒”的“愤”与“奋发”的“奋”,语音相同,语义相关而稍有差异。“愤”,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而引起的;“奋”,大多是自身的内因起作用的表现,是积极主动的行为。不管有无外部刺激,中国人民历来是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因而,用“发奋图强”来描述新中国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似乎更好。半个世纪过去了,望道先生的话语犹然在耳。
今天,看到望道先生的想法正在《咬文嚼字》得到实践,我的心情真是可以用“欢欣鼓舞”四个字来形容。
语言文字的社会性,使得人们因对它有着用的需要而讲究提高效率,同时因对它也有着爱的情怀和美的追求而讲究文化精神。这可以说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要求和文化心理。《咬文嚼字》因势而生,也因时而动。在17年的历程里,刊物善于抓住社会语文生活中的热点以至难点,辨析之,讨论之,往往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围观,进而形成热烈的讲究语文规范的文化氛围,引导社会语文的规范使用。可以说,这正是一种文化自觉。
《咬文嚼字》自1995年创刊以来,一直就以展开语文评议、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促进语言文字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担当。刊物的这个定位,编者的这种志向,体现出他们对母语母文的爱与敬,更体现出他们奉献于语言文字事业所具有的那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是凭着这种自觉与自信,他们把专门纠正语言文字差错这项平凡细微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刊物办得耐人寻味,有趣味更有品位,很实用又很学术。
多年以来,《咬文嚼字》走进社会语文生活,考察复杂的语文现象,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公布常见的重大语文差错,列出具体项目,提请人们纠错改正,发表甚为热用的流行词语,加以解析探讨,引导大家恰当使用,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有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咬文嚼字》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冬烘先生,是死守教条的顽固派,而是与时俱进的楷模,在开展语文评议时讲究辩证法,既提倡规范又关心流行,注意新变。维护和宣传规范,却绝不墨守成规,僵化滞后;观察和关注新变,却绝不鼓噪作秀,哗众取宠。正是这种科学态度和忠诚意志,使他们赢得了口碑,刊物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品牌,编辑部成了一个颇具权威的语文应用研究中心。
九万里风鹏正举。当下,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推行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此际会,我们祝福,我们期待,我们相信,《咬文嚼字》必将展出新的身手,亮出新的风采。
2011年12月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