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是什么
自从《道德经》问世以来,关于“道”到底是什么一直也没有定论。如今,我以无知者无畏的态度,以自己的感受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当我接触到老子的《道德经》后即被深深地吸引住,发现这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宝藏,其中无所不包,天下万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和它产生联系,并从中得到力量。我在“外面”感叹,但又不得“入内”,朦朦胧胧,似懂非懂,不得要领。我发现要进入宝藏就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在开篇第一章:道到底是什么?只有知道了这一点,才能把全文串联起来,再一层层、一面面地继续深入探寻。在玄妙无形的道面前,我千回百转,感悟不出,后来想到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四章)而且还“甚易知,甚易行”(第七十章),既然道是万物之宗,又时时处处地存在,那就只有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道。而后,我终于顿悟到:一切事物中的矛盾各方的共同利益共识,才是产生一切和左右一切的唯一力量。任何组成事物或交往范围各方,如果没有统一的共同利益共识,人们也不会主动去参与,如果各方相互矛盾,各行其是,则任何事物也成功不了,任何交往范围内也和谐、安宁不了,更别提长远有序了。任何产品如果没有人们共同利益共识的需求也产生不了使用价值,更不要说交换价值,而且当一个产品失去了人们的需求共识时,也就没有价值了,也再无人去生产了。可见,天下万物的产生、存在都是相关各方需求的共同利益共识决定的,所以共同利益共识才是万物之宗。而共同利益共识是如何产生的呢?《道德经》第二章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给了答案,而这个对立统一的程序就是第四章中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那么道就应该是组成事物或一定交往范围矛盾各方在平等地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共同利益共识,而要坚守和落实体现共识的具体行为规范,就必须有势能来支撑,这个势能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的“万物之宗”(第四章)的道。共同利益共识之势也正如老子在第十四章中所讲,道虽无形,但是,只有利用共同利益共识之势的观点,才能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成败因由,才可以为现在事物提供指导和帮助,“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只有用道的观点,才可以解释得通人类历史来源的自然规律,“以知古始,是谓道纪”。也就是说,老子所说的道,是组成事物各方对立统一产生的共同利益共识之势。
我们举一个可以“不出户”“不窥牖”而知的最明显的例子: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是有形的,精神却是无形的,看不见,听不见,摸不着,但是任何人离得了吗?人人又都不会否认命的存在,精神就有无形的势。那么这精神之势又是如何来的呢?是我们身体的各组织器官在平等包容的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器质(权利、阴)和功能(义务、阳)相对平衡的共同利益之势。首先是包容,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组织器官,都有各自的器质和功能。而每一个组织器官又由无数不断新陈代谢的细胞组成。每一个组织器官和细胞又必须平等地通过血液得到氧气和营养,忽略任何一处就会坏死。这些组织器官相互之间在时刻不停地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着,当遇到外部冷热和危险时通过感觉器官,传导组织会通知大脑,再将相应应对调节指令传导至相关器官执行,并及时反馈;而各组织器官之间必然根据各自的器质和功能的相对平衡状况进行对立统一,如果一个人过于追求口舌之欲,超过了胃的承受能力,胃就会做出饱胀难受的对立反映,当进食的食物危害到人的安全时,胃会做出恶心、呕吐等强烈的对立反应,使大脑命令口舌停止伤害,回归相对平衡的统一。同样,心脏、肝肾等组织器官也必然通过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才能维持人的整体共同利益之势,也就是精神的存在。可见人的精神就是组成人身体的各组织器官在包容平等的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器质和功能,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共同利益之势。人生病就是因为打破了各组织器官相对平衡,治病就是恢复各组织器官相对平衡,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
人必须有精神的共同利益之势才能健康存在,自然界的一切,家庭、团体、社会、世界没有组成各方在平等包容的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共同利益之势就不能和谐、有序地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老子说要“道法自然”,人们在与别人交往中常说命运,其实命运就是每个人在不同交往范围内认识和坚守各方共同利益共识的能力,你善于顺应和坚守,通过交往范围各方平等包容,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对立统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共同利益共识之势及相应的行为规范,你就可以得到多方助力,其他各方就会成为助力自己的资源,你就会容易成功,也就命运好;反之,如果一个人眼高于顶,利用一时一处强势,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打破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自然规律,损害相对弱势者的利益,四处树敌,就不会有共同利益共识之势,即使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时成功,也不会长远,命运也好不了,因为当一个人脱离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之后,会像失去胃的制约的对立的口舌之欲一样失控,终会因过分追求吃喝而致病。同样,如果一个人、一个群体不懂得通过对立统一得到包括自己平等利益在内的共同利益,那么他和他们的命运永远也好不了。可见,命运就是一个人、一个群体认识和坚守共同利益之势的能力。简言之,与其说我们和有形的一个人在交往,不如是在和他无形的势在交往,这就是有无相生。
有了共同利益之道这把无形的钥匙,再去逐一打开各层各方面的宝藏,就有了相对的可能性,对“无为”“不言”“柔弱胜刚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报阳,冲气以为和”等词句就会产生有一些肤浅的认识。但是,一旦进入宝藏就会发现,这里面宽广无比,深远无垠,包罗万象,仅触其一点就可以引申久远,昨天刚认为懂了,今日再看又会发现可以再引申出许多,甚至可以无穷扩展下去。所以以我一人非常微薄的学识根本无法哪怕是最简单地梳理一下,为此,我只能以杂乱的不系统的随笔的方式公布开来,以期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众人关注《道德经》和现代社会的关系与《道德经》所阐述的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因为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希望通过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使《道德经》脱下晦涩的外衣,从文人学士的书斋中走出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类在各种事物和交往范围的行动指南。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注定要和其他人进行平等的交往,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也就是自己相应的社会定位,这个社会就像一台庞大无比的机器,而我们每个人就是其中一个齿轮,只有平等的相互制约,为了一个共同利益共识目标,社会这台大机器才能有序、平稳地正常运转。为此,人们都应该坚守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自然规律,在这个基础之上相互影响、作用、制约,才会产生大家利益契合点的共同利益共识之道,及其相应的法律法规、公序良俗等各种行为规范之德,只有大家都依道遵德而行,这个社会才能和谐有序,人们才有真正的幸福安宁。
第一章有无相生的道 1
第二章对立统一的自然规律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11
第三章两种不同的社会治理理念 18
第四章对立统一产生的共同利益之势是万物之宗 22
第五章天地圣人不承认虚伪的仁义 26
第六章道是产生一切的天地之根 30
第七章双赢共赢 32
第八章只有平等包容才能无后顾之忧 39
第九章功成身退是必然的自然规律 46
第十章合道的行为规范之德 51
第十一章有无相生的势能 56
第十二章两种生活方式 60
第十三章宠辱若惊是特权社会的必然产物 66
第十四章贯穿古今的道是恍惚无形之势 70
第十五章任何事的成功都需要识道之人 76
第十六章道是万物长久之根 86
第十七章社会行政者与民众的相互作用 95
第十八章老子眼中的仁义慧智 103
第十九章抛弃封建功利意识回归自然质朴之道 110
第二十章社会交往范围中识道先驱往往是孤独的 117
第二十一章道虽然恍惚无形但却贯穿古今 126
第二十二章事物是在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平衡、失衡循环中不断运行的 131
第二十三章不同的言行决定不同的势能状况 136
第二十四章过分地追逐功利会事与愿违 142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147
第二十六章人只有尽自己的社会职能才有存在之根 151
第二十七章平等包容,相互借鉴是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56
第二十八章以平等包容为基础建立社会管理体制166
第二十九章利用行政权力占有特权是无法长远的 171
第三十章战争不符合社会共同利益之道,应尽量避免 177
第三十一章用武装暴力杀人是不道行为 181
第三十二章只有依道而行万物才能和谐有序 184
第三十三章人最难明白的是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193
第三十四章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道198
第三十五章道的向心凝聚力 203
第三十六章对立统一、物极必反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207
第三十七章真实质朴和道紧密相连,甚至同为一体 212
第三十八章老子宣扬的道德和统治者宣扬的仁义道德 217
第三十九章道决定着万物的存亡兴衰 227
第四十章推动权利和义务平衡—失衡—平衡的循环是道的主要功能 235
第四十一章不同的社会存在决定对道的不同态度 242
第四十二章道与万物的关系 247
第四十三章顺应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调节之势对天下是最大的益处 252
第四十四章识道之人才知进退 257
第四十五章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双赢才能清静、稳定 262
第四十六章道是消灭战争的唯一方法 269
第四十七章依道遵德才能明事理、易成功 276
第四十八章成功的捷径是无为 283
第四十九章天下没有抽象的“善”“信”之人 286
第五十章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珍爱生命 291
第五十一章道和德与万物的关系 294
第五十二章个体只有摆正和群体之道的关系,才能成长、提高 299
第五十三章天下最大的悲哀就是脱离正道误入歧途 304
第五十四章形成共同利益共识之道要从自己做起 311
第五十五章依道遵德的人才会得众人之助,从而活力四射 316
第五十六章平等相待才能互利共赢 320
第五十七章治理国家应当依道遵德,无为而治 324
第五十八章祸福转换并非无凭 329
第五十九章向心凝聚力是成功的根基 334
第六十章能使人们双赢的只有道 337
第六十一章国与国交往中只有依道而行才能和平双赢 342
第六十二章一个有道的社会才是和谐共赢的社会 347
第六十三章行道也要讲求方式方法 352
第六十四章依道遵德才能善始善终 362
第六十五章辨明智愚,依自然规律行事才能顺利 368
第六十六章将根深入民众之中是一个政权的存在之本 375
第六十七章老子的三宝是治国治事之本 388
第六十八章只有追求双赢才能真正地胜利 394
第六十九章备战而不好战,以道求胜 401
第七十章道真实存在,又切实可行,但并不容易被人主动认同 404
第七十一章只有承认错误,积极纠正,才能存在、发展 411
第七十二章只有尊重民众利益才能社会安宁418
第七十三章人们只有依道遵德才可以过上和谐轻松的日子 423
第七十四章极端压迫必然催生极端反抗的双输 426
第七十五章残酷压迫、剥夺民众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存在、安全 429
第七十六章顺共同利益共识之势柔弱而为是成功之本 435
第七十七章能够维护交往范围相对平衡有序的唯有道 440
第七十八章顺道之势为柔,逆道之势为刚 445
第七十九章坚守权利与义务相对平衡的自然规律 450
第八十章有形的物质水平与无形的共同利益共识之道是不可分离的 455
第八十一章道“利而不害”“为而不争”是“万物之宗”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