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学是以艺术学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建筑的艺术现象,更确切地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系统的艺术学梳理和阐释。
本书搭建了一个基于艺术学视域和逻辑关系的建筑艺术学框架,涉及发生、构成、体系、功能、本质、形态、审美等艺术学中的核心问题,也兼顾了建筑艺术的历史、特质、现象和案例,为人们了解和研究建筑艺术提供新的角度和启发。
相比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建筑艺术是一门实用性艺术,建筑实体、建筑空间及建筑活动首先缘起于人类对建筑的物质性和功能性的需要,渐次升华为精神和审美上的追求,但两者之间也并非泾渭分隔,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
建筑具有物质与精神的二重属性,它既具有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功能,同时又具有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社会功能和制度功能,还具有为人们提供精神享受的审美功能。
刘托 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研究生院设计艺术学系主任、中国工艺美术馆常务副馆长、《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主编。长期从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参与《中国美术史》《中华艺术通史》《中国建筑史》等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撰写工作,出版有《建筑艺术》《园林艺术》《澳门建筑》《徽派建筑营造技艺》《建筑艺术文论》《中国建筑艺术集萃》《中国风水研究现状调查》等著作。曾获文化部文化科技创新奖和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中国艺术学的当代建构 (总 序) 王文章
前 言
章 中国建筑艺术的缘起
节 建筑艺术的起源
一、黄河流域的穴居
二、长江流域的巢居
第二节 原始聚落与社会文明
一、西安半坡聚落遗址
二、临潼姜寨聚落遗址
第三节 艺术萌芽与文化启示
一、建筑与造型
二、聚落与空间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
节 实用功能
一、居住与生活
二、理政与防御
三、商贸与娱乐
四、教育与文化
五、生产与交通
六、其他
第二节 认知功能
一、宇宙图式
二、风水观念
第三节 社会功能
一、规制与身份认同
二、精密的结构网格
第四节 审美功能
一、艺术形象的呈现
二、意识和情感的表达
第三章 中国传统建筑形态与类型
节 中国建筑的聚落形态
一、村落
二、集镇
三、城市
第二节 中国建筑群类型
一、宫殿、府衙
二、陵寝、墓冢
三、坛庙
四、佛寺和道观
五、书院与会馆
六、民居
七、园林
第三节 中国建筑单体的类型
一、殿堂与厅堂
二、楼与阁
三、台与观
四、塔
五、亭榭与轩舫
六、廊与墙
七、门
八、桥
第四章 中国建筑艺术的体系
节 结构体系
一、木结构体系
二、其他结构体系
第二节 技艺体系
一、北京官式建筑体系
二、江南木构建筑
三、闽南与潮汕地区
四、西南干栏与吊脚楼建筑
第三节 风格体系
一、时代风格
二、地域风格
三、民族风格
第五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
节 单体构成
一、内部空间构成
二、形体构成
三、复合形体的构成
第二节 院落式空间构成
一、院落形态
二、构成院落的要素
三、院落的构成方式
四、院落功能与特色
第三节 非院落式群体空间构成
一、集中式布局
二、贯联式布局
三、横列式布局
四、自由式布局
第四节 模数设计与建筑构成的内在联系
一、古代模数的演变与特点
二、古代模数设计的价值
第六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
节 材料美
一、材质与肌理
二、生态观念
第二节 技术美
一、结构美
二、工艺美
第三节 装饰美
一、木作装修与装饰
二、石作装饰与石雕
三、砖作、砖雕与瓦饰
四、色彩与彩画
五、装饰纹样
第四节 空间美
一、导引与序列
二、封闭与开放
三、穿插与流动
四、空间与时间
第五节 形式美
一、尺度与比例
二、节奏与韵律
三、对称与均衡
四、统一与变化
第六节 意境美
一、象征与隐喻
二、意象与意境
后 记
附录:营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