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人看来,快乐,理应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希望生活舒适,渴望情感上的满足,而且把不快乐当作坏事,千方百计想要逃避它。然而,我们却常常失望地发现,种种抓取快乐的努力终究是一场徒劳,我们的快乐转瞬即逝,不被确保。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被习气所熏染,我们的期待无穷尽,所以恐惧无穷尽,我们的心念不清净,所以烦恼不止息。如果我们不稍稍改变旧习气,不调整对快乐的理解,那么是无法拥有真正的快乐的。
这部《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首部实修指导,通过对每一修持步骤的详细解说,及其背后精义的透彻解读,慈悲地松动我们因僵硬而受苦的心,让它变得柔软而清明。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有《正见:佛陀的证悟》、《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实修系统,它既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基,又囊括了所有修持的精华,以及心灵之道上所需的一切;既适合入门者打造学佛基本功,也是修行人需要终生修持的心法。《不是为了快乐:前行修持指引》中除了实际的方法指导之外,还不断启发佛法的珍贵与修持的必要,并处处可见对学佛者的鼓舞和纠正,其最终的用心,是让我们踏上不间断的修持之路,真正转化我们僵硬、散乱和困惑的心。
在我们开始任何计划——例如学习新的语言——之前,若能毫无疑问地知道自己为何要做,并能确定它值得自己去贯彻,是会有帮助的。一旦建立起这个基础,你自然会问:“我应当先做什么?”这是一个好问题,而且,如果是学习新语言的话,答案也相对单纯。对初学者而言,当然从字母学起;但是,如果谈到“圆满成就心灵之道”这种更具雄心大志的主题时,事情就会变得有点复杂。虽然我们必须提出同样的问题,但是比起学习语言的学生,这条探索之路对于渴望成为佛教徒的人而言,将更为危险。为什么?因为在佛教世界中,问题与答案都已经被制度化了。
理论上,由于每个人的心灵旅程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我应当先做什么”这个问题,也就会有许多不同的答案。遗憾的是,只有圆满证悟的诸佛与大菩萨,才能就每个人需要先做什么给予精确的量身教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见这般圣者的可能性却极为微小。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始?我们该何时开始?该做什么?是否有什么是我们可以忽视或略过的?
由于我们缺乏证悟诸佛的个别指引,因此,唯一能依赖的就只有佛法现存的一般化教授,而这是数世纪以来揣摩臆想的成果。虽然这不像是个激励人心的消息,但是请诸位不要绝望。这些揣摩想象虽然已有数百年历史,但最初都是由一些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最伟大的学者与修行者所发展出来的。因此,“依循佛法之道,我该做什么?”如果你这个问题所获得的答案是修持“止禅”(shamatha meditation)或“四加行”(four foundations),那么你大可放心,这个答案若不中,亦不远矣。
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前行”(藏Ng鰊dro)这项修持愈来愈被看作是一种惯例或习俗。这并不是新的现象,习俗或传统原本就一直环绕着心灵修持的方法而衍生。事实上,我们很难想象如何能避免它,甚或该不该避免它。例如在缅甸、日本、泰国等地,现今装点佛陀智慧的当地色彩,即是过去让教法生根发展的极大助力。但是今天,只要有个想要步入金刚乘(梵vajrayana)的弟子一接触到教法,就会被告知:做任何其他事情之前,必须先完成“前行”。然而,佛陀所有教法背后的意图,就是要我们超越人为的习俗与文化,这些都会随着时代、国界与主流思想而有所改变。设若佛教的律法是始于某个飞沙走石之地,佛陀无疑地会建议比丘们使用现在所谓的“罩袍”(burka)来保护脸庞。如果这个传统后来被移植到一个潮湿无风的热带森林,当地的比丘们可能不会觉得这条戒律有何启发人心之处。
你的修习愈深入,你就愈会发现前行是金刚乘最独特的要素。可悲的是,在这年头,大家都流行愈快摆脱它愈好,新进的金刚乘弟子将前行视为自己被允许接受更高深教法之前所需克服的门槛。这是极大的错误!而且也是个潜在的危险,因为它几乎无法被驳斥。然而,许多人都抱持这种看法,而其后果也开始愈来愈难以收拾。例如,在佛教圈里,有种心灵“政治正确”的作用,因此,即使像是“并非每个人都需要累积十万遍大礼拜”这种最轻微的建议,也会受到极大的排斥。如果愈多人这么想,这项珍贵的修持被贬为无意义仪式的风险也就愈大。
当然,依循一套步骤分明的修行之道,是有益又令人感到有所成就的。但问题是,现今的佛弟子们总是太过亦步亦趋地依循既定的修持。其实每个弟子的需求都不同,因而上师需要培养的一种善巧,是要找出最适合每个人根器的修持方法。
举例而言,假设你必须教导隔壁的邻居学骑自行车。你首先发觉她在清晨注意力都难以集中,而那却是她需要骑去上班的时刻。作为老师的你,于是建议她离家前先喝一杯咖啡来提神。结果成效奇佳,不到两天,她就在早晨安全地骑车上班了。不久之后,她的堂兄要她教如何骑车,由于你建议的那杯咖啡对她的骑车经验非常有效,于是不管他是否需要,她就将这个建议传递给堂兄。接着,她堂兄又将同样的讯息传递给弟弟,弟弟又传递给女儿,如此一路传递下去。过了五百年,就衍生出一种严密的教派——他们一定先喝完咖啡再骑自行车,否则就不上路。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1961年出生于不丹,秉承藏传佛教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是当今公认最具创造力的年轻一代藏传佛教导师之一。在青年时期,便已开始从事弘法利生的事业,例如成立佛学中心、资助修行者,以及出版经典书籍,并到世界各地弘法。他也是闻名影坛的获奖导演,亲自编写并执导《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与魔法师》两部脍炙人口的佛教主题电影,最新即将完成第三部电影《VARA: The Blessing》(暂译为《加持》)。他将电影视为现代的“唐卡”,以电影的虚拟情境巧妙比喻我们身处的幻相世界,而证悟的过程就是脱去妄念所带来的层层蔽障,了解因缘的善变与无常,进而放下我执,迈向觉醒之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著作有《正见:佛陀的证悟》、《人间是剧场》、《佛教的见地与修道》、《朝圣:到印度圣地做什么》
前言
导言 调整你的心
第一部 我们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么好处?
第二章 因乘与果乘
第三章 前行略说
第四章 你的心灵热身
第五章 运用你的想象力
第六章 我们为何需要上师?
第二部 前行
第七章 皈依
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第九章 净除蔽障的修持--观修上师为金刚萨埵
第十章 供养曼达
第十一章 “古萨里”修法
第十二章 上师瑜伽
第十三章 “灌顶”与上师瑜伽四灌顶
第十四章 有关修持的忠告
致谢词
译者后记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