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3版)》为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教材。全书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较全面地阐述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育文化、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建设、语文教育智慧,语文教学目标、语文学习指导、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外阅读、语文教学评价,语文文本解读、语文课堂任务、语文课堂构建、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堂形态、语文课堂诊断。
第三版主要依据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发展、当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动态及其成果,以及教学方面的新要求和学习者的反馈意见进行了修订。将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更新为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案例;增加了对学语用的系统分析、中国小学语文好课的认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色的分析等内容。全书知识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新颖,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1. 知识体系完整。本书涉及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个基本内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教学评价等,内容精炼,材料典型。
2. 展示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1)配套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教材中的教学案例分析文本均选自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便于学习者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增加了对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色的分析等内容。
(2)加入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分析,及增加了对学语用的系统分析、中国小学语文好课的认识等内容。
3. 体例丰富。每章内容由五个项目组成,依次为:学习提示、主体部分、学习专栏、学习链接、学习思考。其中:学习提示概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思想;学习专栏提供深入思考的背景材料、专题研究成果、典型案例等;学习链接给出了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参考书目、期刊文章、相关网站等,便于读者进行拓展性阅读;学习思考包括名词解释、观点辨析、问题阐述和案例分析等项目,是一个关于知识练习、巩固、考核的平台。使教材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普及与深入相结合。
在我国的教材体系中,有关小学语文的综合性教材主要包括四个层次: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师)、小学语文教育学(大专)、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本科)、小学语文教育专题研究(研究生)。不同层次的教材有着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内容,适合于不同的读者。关于本教材作如下说明。
一、 本教材的书名确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大陆关于小学语文的本科教材已有十几个版本,且名称各异,如崔峦著的《小学语文教学论》(1999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王松泉等主编的《语文教学概论》(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倪文锦主编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江平主编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20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岳强主编的《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2004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刘淼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等。本书取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体现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加强对语文课程有关问题的介绍;二是反映国家对学科教材名称的定位和要求,实现与国家颁布的教材分类的一致性;三是关注语文学科教材的建设方向,重视对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双重研究。《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主要定位于大学本科的教学要求,其使用对象主要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同时适合在职小学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
二、 本教材的基本框架
本教材试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较全面地阐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及实践问题。
(一) 教材的内容
本教材共分十八章,依次为:
宏观论:章语文课程性质;第二章语文课程标准;第三章语文教育文化;第四章语文课程资源;第五章语文教材建设;第六章语文教育智慧。
中观论:第七章语文教学目标;第八章语文学习指导;第九章语文教学内容(一);第十章语文教学内容(二);第十一章语文课外阅读;第十二章语文教学评价。
微观论:第十三章语文文本解读;第十四章语文课堂任务;第十五章语文课堂构建;第十六章语文教学设计;第十七章语文课堂形态;第十八章语文课堂诊断。
(二) 章节的编排
每章内容由五个项目组成,依次为:学习提示、主体部分、学习专栏、学习链接、学习思考。其中:学习提示概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思想;学习专栏提供深入思考的背景材料、专题研究成果、典型案例等;学习链接给出了与本章内容密切相关的参考书目、期刊文章、相关网站等,便于读者进行拓展性阅读;学习思考包括名词解释、观点辨析、问题阐述和案例分析等项目,是一个关于知识练习、巩固、考核的平台。
三、 本教材的努力方向
教材编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丰满的内容,又需要鲜明的观点,更需要创新的体系。
(一) 理念:思想领先
本教材努力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有关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以及小学语文教学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美学、逻辑学、文化学等的基本原理,试图用先进的思想统领本教材的编写,用先进的思想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二) 内容:集大成者
本教材尽可能反映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成果及语文教学改革的动态,尽可能收集当前中国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本教材共十八章,涉及小学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各个基本内容:语文课程、语文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外阅读、教学评价等,力图做到内容精炼,材料典型。
(三) 体系:同中求异
本教材的编写试图在借鉴已有教材体系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有特色的教材新体系。与已出版的教材相比,本教材在体系上有三点思考:一是全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整体架构;二是各章节的编排体例逻辑性严密,且具有良好的拓展性;三是在全面阐述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有助于突破学习难点。
(四) 整合:整体优化
本教材力求做到四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性与可读性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普及与深入相结合。
温馨提示:本教材如果与《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操作性更强的书籍配合使用,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 本教材的编写人员
本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教授,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小学语文名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共同合作的产物。浙江外国语学院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汪潮教授担任主编,进行本书的整体构思、章节设计和定稿修改工作。浙江省小学语文30人研究小组的多位研究员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案例。
参加本教材编写的人员有:
杭州师范大学江平教授(章),
北京教育学院吕俐敏博士(第二章),浙江外国语学院汪潮教授(第三、六、七、十三、十四、十五章),
浙江大学肖龙海教授(第四章),
浙派名师工作站站长、特级教师张化万老师(第五、十章),
上海师范大学林银光教授(第八章),
杭州市西湖区文三教育集团文苑小学、特级教师魏丽君老师(第九章),
杭州绿城育华翡翠城学校校长、省级教坛新秀方建兰老师(第十一章),
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特级教师沈大安老师(第十二章),
杭州市上城区崇文实验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第十六章),
绍兴教师进修学校特级教师周一贯老师(第十七、十八章)。
凝望星空,当追寻;立足大地,当务实。在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我们共勉之。
汪 潮
2010年2月24日编写
2015年2月24日次修订
2021年2月24日第二次修订
汪潮,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培训中心主任、教授。兼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识字、写字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语文组副组长、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小学语文工作室主持导师、首席导师。小学语文博物馆馆长、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小学作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省小学语文30人研究小组理事长。国培专家。
开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等课程。是浙江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负责人、策划者和主讲教授。
部分 宏观论
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 语文辨析
二、 语文学科
三、 语文课程
四、 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五、 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小学语文课程
第二章 语文课程标准
一、 课程标准的认识
二、 语文课程标准的体系
三、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
第三章 语文教育文化
一、 对文化的解读
二、 语言与文化
三、 语文教育的文化思考
第四章 语文课程资源
一、 语文课程资源的界说
二、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途径
三、 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
第五章 语文教材建设
一、 语文教材的简介
二、 语文教材的类型
三、 语文课改教材简介
四、 教育部统编教材
第六章 语文教育智慧
一、 语文教育智慧的界说
二、 语文教育智慧的价值
三、 语文教育智慧的形成
第二部分 中观论
第七章 语文教学目标
一、 教学目标的界说
二、 教学目标的功能
三、 语文教学目标的分解
四、 语文教学目标的编制
五、 语文教学目标的实施
第八章 语文学习指导
一、 语文学习的状态
二、 语文学习的路径
三、 语文学习的方式
四、 语文学习的指导
第九章 语文教学内容(一)
一、 语文学习的习惯
二、 汉语拼音教学
三、 识字教学
四、 写字教学
五、 口语交际教学
第十章 语文教学内容(二)
一、 学段阅读教学
二、 第二学段阅读教学
三、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
四、 写话教学
五、 习作教学
第十一章 语文课外阅读
一、 课外阅读的价值
二、 课外阅读的课型
三、 课外阅读的指导
四、 课外阅读的展示
五、 书香校园的建设
第十二章 语文教学评价
一、 语文教学评价的理念
二、 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
三、 语文教学评价的标准
四、 语文教学评价的方法
第三部分 微观论
第十三章 语文文本解读
一、 文本解读的基本内容
二、 文本解读的思维方法
三、 文本解读的主要策略
第十四章 语文课堂任务
一、 语言习得
二、 人文渗透
三、 思维训练
四、 情感培养
第十五章 语文课堂构建
一、 语文新课堂
二、 本色的语文课堂
三、 简约的语文课堂
四、 动态的语文课堂
五、 生态的语文课堂
六、 和谐的语文课堂
第十六章 语文教学设计
一、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二、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三、 语文教学程序的设计
四、 语文教学方式的设计
第十七章 语文课堂形态
一、 语文课堂形态的基本要素
二、 语文课堂形态的理性构思
三、 语文课堂形态的实践轨迹
四、 语文课堂形态的动态调节
五、 语文课堂形态的基本范例
第十八章 语文课堂诊断
一、 语文课堂诊断的价值
二、 语文课堂诊断的特点
三、 语文课堂诊断的标淮
四、 语文课堂诊断的类型
五、 语文课堂诊断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