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城市下层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分化的产物。工人、车夫、苦力、娼妓、乞丐……他们生活的真实情况是怎样的?他们的收入、消费、衣食、娱乐又是如何?在整个社会发展洪流中,他们又是怎样生存的?是独善其身,还是随波逐流?本书从城市化背景下近代山东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谈起,从城市下层社会经济生活变迁、社会管理及社会改良的变迁、城市下层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民国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发展与嬗变,勾勒出下层社会发展的全景画面。
在中国历史上,民国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存续时间虽不长,却给现代中国带来剧烈长远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中华传统文明在外来文明影响和内忧外患中的深层次危机,同时也有中华民族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国家富强进行的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在历史的惊涛骇浪中艰难转型,其势如洪峰激流,奔腾而下,既有转型间的坎坷,也有历史性的成功。民国时期的城市转型和乡村建设,正是中国近代转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不仅建树颇多,也独树一帜,在坚持民族性、本土化的基础上,又体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国际化和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多重特征。虽然各地区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经济水平、制度环境、人文历史、发展机遇千差万别,但西方文化的外在影响、政治机构的宣传动员、经济组织的分工协作、社会成员的文化心理都发生了适应现代化进程的巨大改变。不过,鉴于各地城市和乡村的组织主体、建设思路,乃至社会各阶层对社会建设的判断和认识各不相同,要想对整个民国时期的城乡建设进行深入探讨是很难的,需要通过具体个案来进行实证研究,这样才看得更深入、更清楚。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推出的学术前沿系列城乡研究辑所收录的这八种书,就是基于上述理解所展开的区域专题研究。
从选题看,这八种书研究的对象分别是民国时期的地方自治、根据地农村社会秩序的移异、交通运输发展、城市社会变迁、城市社会调控、城市社会物质生活、民国乡村实验区建设,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路径,既有微观的城市地方自治、城市社会,也有区域乡村社会改造、交通运输发展,还有相对宏观的区域城市发展转型分析。尽管主题不尽相同,但都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社会眼光。应该说,这种从人文思入社会的视角,无疑使大家把研究的焦点对准社会,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小题小作,而是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精雕细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八种书的内容并非简单的历史描述和勾勒,而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其特点在于,它是一套基于理念而开展研究的书系,真实记录了民国以来中国社会不断新陈代谢、革故鼎新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底层城乡民众在现代化这一历史背景下的艰难转型。虽然学界已问世的近代中国城乡转型论著不少,但是探寻城乡社会转型特别是底层社会变迁的并不多。这八种书的背后都蕴含着一种价值追求, 改变中国富强中国正是其所体现的思想灵魂和人文关怀。
思想取决于眼光。这八种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有历史眼光与国际视野。所谓历史眼光指的是,近代中国城乡社会的变迁并不是凭空启动的,是传统中国的历史延续,但并不是简单的历史重复,而是在近代中国整体嬗变的大背景下和先进中国人的前后接续奋斗中进行的。在一定意义上,其所涉及的各地城乡变化,就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史,就是一个近代中国转型的缩影。这就需要我们把城乡社会的变化放到百年中国发展转型的背景中去理解把握,讲清楚百年中国城乡嬗变的历史轨迹,而且社会变迁的影响是长期的,对当代中国也有着深远影响。所谓国际视野指的是,近代中国城乡社会发展变化,是在外来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影响下发生的,从传统到现代是其变化的本质特征与主要方向,因此,研究近代中国城乡变迁一定要有国际视野,要将近代中国城乡变迁置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大趋势中去把握。
近代中国城乡的转型发展,也离不开思想激情和行动的结合,三者缺一不可。思想是前行的方向,激情是为实现理想而勇于投入,而终思想和激情都要落实到国民党、共产党及其他各政治派别、社会团体的行动上。城乡社会变迁离不开近代中国客观条件的约束,因此,这八种书还展示了如何在外敌入侵、内战频仍、社会分裂的剧烈变动下探索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变革路径。在这些探索中,既有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既有政党引领的革命方式,也有社会推动的改良方法。各种改革方案中都有大量的历史细节,提供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思想到行动,从政党到社会,从沿海到内陆等各个环节的各种细节,从中既可以看出历史之应然,也可见得历史之必然,经各种思想、各种方案的现实筛选,历史终选择了既有思想,又有行动,知行合一,具有思想力、组织力和行动力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变革道路。
这八种书虽然是讲历史,但对当前的社会改革也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虽然这八种书的作者主要是历史学专业研究者,但他们在思考近代中国城乡社会变迁上却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历史学家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分析的思路与方法是多学科的,既有历史学的,也有政治学的,还有经济学、教育学、统计学的,特别是有了社会学的理论分析框架,我们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路径及其分析就有了比较系统和严谨的思维方法,包括近代中国城乡发展的思路、社会对政策方针的反应的分析等。二是近代城乡社会的研究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有参考价值,很多过去的历史经验在今天仍然值得人们吸收借鉴。特别是如何在社会变革中,较好地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思想开放,而民众又有较强的幸福感、满足感和收获感。这些既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变革面临的历史使命,也是当代中国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现实要求。
近代中国城乡转型的主题是现代化,而变革的两项内容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和社会的组织化。基于这样的思路,这八种书既真实再现了近代中国社会为何而变,也深刻勾勒了中国社会如何改变。我认为这正是其出版的意义所在。
学术贵在创新,而创新的途径各有不同。作为国内早开辟民国史研究的学术重镇之一,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始终坚持学术上的双轮驱动。一方面,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关系国家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问题开展研究,形成面向国家目标的系统性成果;另一方面,鼓励在学术前沿领域开展自由探索和学术创新,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引领学术方向,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近年来,中心先后推出《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4000万字)、《南京大屠杀全史》(三卷本),组织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70位知名学者联袂打造了《中华民国专题史》(18卷)等力作,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和学术效应。同时,中心也不断加大学术交流及人才培养的力度,长期致力于培育更多具有前沿意识、创新精神的学术新人和学术新作。此次推出的学术前沿系列城乡研究辑,就是基于这样思考的一个尝试。我们希望借此推动更多具有学术创新能力的年轻学者茁壮成长,也为学界奉献更多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新作!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朱庆葆
2020年4月
毕牧,男,1973年生,山东文登人,历史学博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档案与地方历史。主持和参与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多项,在《档案学通讯》《东岳论丛》《理论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前言1
一、 研究缘起1
二、 研究回顾3
三、 研究方法21
四、 研究范围23
章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概述25
节近代山东城市化与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25
一、 近代山东城市化概述26
二、 城市化背景下近代山东城市社会结构的发展28
第二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组成39
一、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结构40
二、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来源43
第三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成因46
一、 城市发展对农村人口的吸引46
二、 农民离村与向城市流动47
第二章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经济生活变迁54
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收入状况54
一、 工人群体的收入状况54
二、 人力车夫的收入状况67
三、 娼妓的收入状况72
四、 乞丐的收入状况75
第二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消费状况79
一、 工人群体的消费状况79
二、 人力车夫的消费状况86
三、 娼妓的消费状况89
第三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衣着、饮食、居住92
一、 衣着92
二、 饮食95
三、 居住97
第四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娱乐休闲102
一、 工人的娱乐休闲105
二、 人力车夫的娱乐休闲107
三、 娼妓的娱乐休闲108
第五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婚姻与家庭109
一、 城市人口及其性别比109
二、 下层社会的婚姻与家庭111
第三章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管理的变迁118
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管理机构的变迁118
一、 行政管理的更迭118
二、 警察管理的变迁124
第二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法制管理的变迁128
一、 民国时期法制管理概述129
二、 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关于城市下层社会的法制管理134
第四章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改良的变迁137
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教育与职业教育137
一、 民国时期山东社会教育情况139
二、 民国时期山东职业教育情况147
第二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救济与劝导159
一、 救济政策及管理机构的变迁160
二、 救济机构的变迁167
三、 民间社会救济的开展180
第三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社会风气与风俗186
一、 城市风气的改善187
二、 城市风俗的改变198
第四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的公共卫生与市容211
一、 民国时期山东城市市容市貌的改善212
二、 医疗防疫事业的开展219
第五章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29
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229
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缓慢发展230
二、 国民党统治时期山东城市经济曲折发展236
三、 抗战(日伪)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的艰难发展241
四、 解放战争时期山东城市经济的萧条245
第二节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对革命运动的推动作用248
一、 辛亥革命到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248
二、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255
三、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260
四、 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工人运动264
结语268
一、 自然、经济、政治因素对下层社会发展的一般影响268
二、 东西方文化、新旧文化冲突对下层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273
三、 党的领导对下层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影响274
参考文献277
后记294